健康睡眠与除螨(视频)
动画版本(视频)
提高健康睡眠质量,别让睡眠疾病缠身,我们到底该怎么睡?
- 睡眠的长度
大量研究表明,就一个成人而言,每天大体上需要8小时的睡眠时间。但是具体来说也因人而异,有的人长期养成了睡眠时间较少的习惯,却并未因此而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原因在 于他们提高了睡眠的质量。熟睡4个小时,可以超过浅睡和辗 转反侧难以入睡的8个小时。因此,我们不应囿于每天必须睡 足八小时,而应摸清楚自己的睡眠规律,提高睡眠质量。只要达到恢复精力就行,少睡一点时间也无妨。在这里我们要提醒一下,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多种疾病,首先表现为食欲不振,反应迟钝,严重的可导致精神疾病。此外,睡眠时间只要达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满足我们一天的需要。这里我们要警惕超时睡眠。超时睡眠不仅浪费时间,还会使人无精打采,更加倦怠,降低办事效率。
2.睡眠的深度
睡眠有深浅之分,即睡眠质量有高低之别。大家都会有亲 身体会,熟睡一小时比似睡非睡两小时效果还好。根据不少科学家的研究,要加强睡眠的深度,主要应注意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要掌握自己的生活节奏,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我们应根据自己长期的体会,找到自己的节律,不要随便打乱它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有利于安静地入睡,中途应避免受打扰保持平静的心情会使自己很快人睡,很多失眠的情形往往是由于心绪不宁,睡前过于激动,心事重重等引起的。总之,高质量的睡眠才能保证高效的工作。
3.午睡的问题
午睡可以在一个人一天的工作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以不超过一小时为宜。如果时间过长,就容易使人进人更深的睡眠状态,起来工作后会使人更感困乏。甚至会打乱自身的正常节律,因为白天睡过了头,就使晚上难以按时入睡。因此,即便是有午睡习惯的人,也不宜久睡。很多勤于工作的人为了恢复上半天工作后的精力都会有午睡的习惯,但是他们一般只是打个盹,或在沙发、躺椅等处休息片刻,即可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
4.睡眠的讲究
晚上10:30入睡,早上5:30起床,调养三焦(胸腔、腹腔、盆腔,三腔通身体才会通)这期间身体开始升阳,因此熬夜会伤阳气。熬夜就是在透支自己的生命!我们晚上睡觉是充电,白天是放电,如果晚上只充了50%的电,白天还要释放100%,那50%从哪儿来?就得从五脏借。晚上11时不睡是不要脸,晚上12时不睡是不要命。熬夜等于慢性自杀。长期缺乏睡眠,会令人皮肤暗黄粗糙、免疫能力下降,会让内分泌激素水平紊乱,使得细胞代谢异常,影响人体细胞正常分裂,导致细胞突变,提高患癌风险,加上熬夜都是久坐不动,增加了早早患上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中风、糖尿病等疾病的可能,同时还会导致失眠、健忘、易怒、焦虑不安等症状。
23:00-1:00胆经当立排毒。
1:00-3:00肝经当立排毒。
3:00-5:00肺当立休息和调养。
5:00-7:00入大肠经,排便、运动好时间。
7:00-9:00胃经当立,需要一顿丰盛的早餐。
11:00-12:00来个午睡可以养心,上班不能睡没关系,闭目养神。半小时即可。
12:00-13:00来个午饭以备能量让下午精力充沛。
15:00-17:00膀胱经当立,多喝点水。
17:00-19:00肾经当立,放松心情,可以找一些让自己精神放松的事情做。
19:00-21:00是学习、工作最佳的时间,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
21:00-23:00上床准备睡觉,23:00~7:00深度睡眠。
这个时间来自于中医的子午流注,如果实在忙,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那么建议23:00-5:00之间必需睡觉,否则,就会伤内脏,别说养生了,身体都会出问题。
每天23:00-5:00是身体休息的最佳时间,也是保证睡眠的最低时间,不要少于6个小时,最好的时间段就是10点半躺在床上,11正式进入睡眠,因为进入深睡眠的状态胆才能更好的排毒,身体才能更好的生阳。
每天两睡,晚上+中午,也称子午觉,最养生。
衡然健康睡眠系统功能简介
(点击观看视频)
健康养生,必须从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开始。我们知道,从疲劳到大病缠身,这中间有一个过程,一定要学会及时刹车,坚决改掉恶习、陋习,培养好习惯,这是珍惜自己生命,也是对家人、亲人负责。
疲劳危害多,别让疾病缠上你,带你看看你是不是疲劳了……
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过“疲劳”的体会,当工作量大、体力透支、思虑过度的时候,疲劳感就会不请自来。然而你是否真的知道疲劳的危害呢?
轻度疲劳经常被我们忽视,但是从疲劳到大病,仅有五步之遥。
轻度疲劳→身体沉甸甸→筋疲力尽→身体有恙→大病缠身
1、第一步:轻度疲劳感
当工作量增加时会感觉压力大,这与吸入的氧气量减少、血液中氧气浓度与血糖值下降有关。身体会向我们发出警戒,于是就产生了疲劳的感觉。
2、第二步:身体沉甸甸
超负荷工作,血液中的氧气浓度与血糖值持续下降,导致肌肉或内脏局部组织陷入氧气与营养不足的困境。
3、第三步:精疲又力竭
这个时候,人的情绪往往很容易波动,动不动就眼泪挂满眼眶,特别容易焦躁,且易怒。
这时候肌肉或内脏等部位含氧量与营养不足的状况已经变得更加严重,必须做一个调整,才能帮助身体重新获得平衡。
4、第四步:身体或有恙
身体内部在压力不断升级中,开始出现明显变化,肩、背、腰等部位的疼痛就不用说了。伴随青春痘、口腔溃疡、牙周病、胃炎、便秘与食欲不振等。
疾病上身的最后屏障就在这个时候被渐渐给攻破了。
5、第五步:大病爱缠身
人过中年,本来就觉得自己的精力还不够应对工作和家庭的,如果再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癌症等找上门,生活就更加艰难了……
对症治疗,改善失眠
相信很多人都有失眠多梦睡不着的习惯,其实与其说习惯,不如说是病症,失眠其实也是一种病,不要以为只是简单的睡不着,其实是你的心肝脾胃肾出问题了,需要治疗。失眠其实就是生病了,其实失眠有很多学问!
入睡困难,其实就是肝血不足
容易醒,就是脾胃不合;
睡眠差,就是肾经亏损!
找好失眠的原因,才能从根源改善失眠。
失眠对我们的健康危害很大,中医里讲:白天养阳,晚上养阴。晚上失眠,睡得晚就会造成阴虚火旺和上热下寒等症状,比如爱上火,口腔溃疡,牙疼,长痘痘,便秘,腿脚冰凉等。这些其实都是小事,晚上睡不着,胆火不降还会造成肾病等一系列问题。
失眠的本质原因就是阳不入阴,比如说脾胃不好,心火大,肝郁气滞,肾水虚等都会引起失眠。失眠如果不加以改善,会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甚至会增加患癌的几率,所以睡不着觉就要注意力,一大波疾病正在席卷而来。
入睡困难型,调理肝脏
入睡困难型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是最常见的失眠症。阳不入阴,阴阳相交道路受阻,引发心神不安,入睡困难,是其病机。
因此,这样的失眠可以多补充一点调理肝脏的食物,如芥菜、桑葚、黑芝麻、阿胶、大枣、菠菜、枸杞、鸭血等,调节肝血不足问题,从失眠根源改善失眠。
鸭血鲫鱼粥
取鸭血100克,鲫鱼100克,白米100克同煮粥服食,可养肝血,辅治贫血,同时这也是肝癌患者的保肝佳肴之一。
醒型失眠,调理脾胃
很多人睡眠容易出现突然醒现象,口腻、口淡,厌食、大便不顺,多因脾胃不和引起。胃不合则卧不安。可多吃山药、山楂、糯米、红薯、薏苡仁等。
山药薏苡仁粥
山药50克,薏苡仁15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能补气健脾胃,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失眠多梦。
睡眠质量差,调理肾脏
肾是人的精、气、神所在!肾气衰落后会造成心神不守、心神不宁出现,人体肾精不足就会引起睡眠不足,睡眠差。
山药粳米粥
可选用山药、枸杞、粳米一同煮粥,补肾益精,帮助入睡。
不踏实爱做梦型
这种情况的人,一般都属于营养不良,晚上总是似睡非睡的情况,白天没精神,注意力不能集中,有时还会出现心慌。
这就要主要养血安神,多吃补血的食物,像大枣、阿胶等。
安神饮
取材小麦、百合、莲子肉、大枣,适量的分量,放在锅中一起煮水,连炖两次,两次的汁交合在一起,随时喝都可以。
整夜睡不着型
是属于心肝火旺的类型,在生活经常的会恼怒烦闷,口苦、大便干结等等,治疗时,主要是清热泻火。
酸枣仁粥
做法,将酸枣仁50克,捣碎取汁,50克的梗米和汁配合熬煮成粥,每晚睡觉前食用,可以养心、安神、敛汗。
疲劳可能让你疾病缠身

1、消化系统:胃溃疡
压力大的时候,消化系统是反应最敏感的。人可能会吃不下饭,胃痛、胃胀,时间长了就会引起消化系统的疾病,比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甚至肠癌、胃癌。
2、心脑血管系统
哈佛大学研究发现,生活在极度压力状态下的人比无忧无虑的人突发心脏病的几率要高4.5倍。长期处于压力中可能导致头晕、心跳不规则,以致脑梗、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
3、免疫系统:容易感冒
免疫系统受损或长期处于压力之中对免疫系统也会造成影响。“情绪不好或压力过大的时候特别容易感冒”。
4、睡眠:失眠
心情不好或思想压力大也会对我们的睡眠造成影响,我们常说晚上“有心事”所以睡不着,其实就是压力没有得到有效地释放。白天是放电,晚上是充电,晚上失眠,就等于你这块大电池透支放电没有电了。
5、泌尿生殖系统
泌尿生殖系统也会受到影响。比如高考之前,包括考试的时候,很多人都有总想上厕所的感觉,其实他不一定有生理需要,而是压力造成的泌尿系统的反应之一。
6、易中风
瑞典延雪平大学健康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分析了1985年至2008年间欧洲各国的14份研究报告后发现,工作紧张的人属于缺血性中风的高危群体,他们发生缺血性中风的概率,比一般人高24%。
健康养生必先选对平台
三生实现“打造全球健康产业的中国样本,成为最受人尊敬的国际化企业”。三生(中国)已成为我们健康养生首选,值得推崇与信赖。
2018年公司把三生五位一体生态链的布局稳步落地,持续推进。
三生在2017年提出“测、调、保、疗、养”五位一体全生态商业模式到现在已经整整一年了,这套环环相扣的商业模式为伙伴提供的是集“健康检测、科学调理、专属保障、精准医疗、养生养老”为一体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ezhubi.com/illness.htm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