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理论与学术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延伸与诠释,故唐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言:“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烈,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黄帝内经》承载并践行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精髓。
归真医学理论根本
从新文化运动起,近百年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势侵入,西方的文化、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广泛渗透在中国文化意识各个领域,其具体表现有三方面:一是西方自然科学理念的全面植入,并成为文化意识的主流,即认识自然界与人类生命的泛科学化;二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日益西化趋势,诸如实证思维、逻辑思维、唯物辩证论等占据认识论的主流;三是对于中国固有文化、概念、学说的西方化诠释。这种西化诠释,在医学上尤为明显,其中包括以西医学概念、知识解读中医学术语与理论,以西方哲学思想解读中国古代哲学概念。诚然,文化是需要开放与包容的,开放得以交流,交流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包容才可能使其更加强大。但以西方文化诠释中国传统思想与理论,并不属于文化的包容与开放,相反,由于东西方文化本根与体系的不吻合,强行诠释与植入反而会引起混乱,甚至丢弃我们自身的文化命脉。正如杨立华在《宋明理学十五讲》中所言:“文化的包容有边界,包容的底线,是不能失掉自己文化和文明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缺失、文化边界模糊,我们就无法发现并维护自身的固有价值,无法真正找到自己的论辩逻辑。”
如对中医学核心哲学概念阴阳,目前学界即普遍存在曲解,由此引发中医学界对其概念定义的混乱,从而直接导致中医学理论体系内涵的模糊、解读的随意,也直接影响对中医学理论严谨性的评价。这种混乱,具体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阴阳概念的不统一。如几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对阴阳的定义各持一说。学苑出版社《中医基础理论》表述为:“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基础理论》则表述为:“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医基础理论》则言“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内部,无不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动力。阴阳,就是这两方面的概括。”就阴阳的基本指向,有“事物或现象的对立双方”,有“对立双方属性”,有“对立的两个方面”等的不同,说明各教材对阴阳所指的基本定位是不同的。二是阴阳概念的不严谨。以上教材,在解读阴阳的概念时,多将阴阳的内涵解读为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但仅仅以对立统一规律解读阴阳,是无法对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作出全面完善解释的,如阴阳学说之重阳思想即无法用对立统一解释等等。三是阴阳概念不能自洽。按照目前学界对阴阳的通识性解释,阴阳源自古人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即发现自然界所有事物中,皆存在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古人对这两个方面的概括,即形成了阴阳的概念。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学基础》:“阴阳是古人在大量观察、分析自然现象的基础上,被抽象出来的泛指一切相互关联着的事物或现象,及某些事物或现象所存在着的相对属性。……阴阳对立双方交感、互用、消长、转化。”按照以上表述,如果阴阳是从自然万物中抽提而来,阴阳普遍存在于所有事物,则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应适用于具有阴阳定位和关系的所有对象,但事实是存在障碍的,如阴阳的消长、阴阳的转化关系,在水火之间、雌雄男女之间,皆是无法成立的等等。
反观《黄帝内经》阴阳理论,可以发现,阴阳的概念,并非源自对自然界所有事物的观察;阴阳的内涵也并不仅仅限于对立统一规律,而是存在体、性、用三个层面的涵义。首先,关于阴阳的起源,《黄帝内经》效法《周易》,以天地二气作为宇宙万物的起源,因此,其对阴阳的所有认识,皆是源自对天地二气的抽象与总结。其次,就阴阳的三层内涵,所谓“体”,即阴阳具有实体性概念,这一实体,即是天地二气,也是本体论的涵义。天地阴阳二气交感互化,形成自然万物,包括人体生命,此即《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谓“天气下降,气交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所谓“性”,即是阴阳之理,包括阴阳的属性、功能、关系与规律,而这些内容,皆是对天地的属性、功能、分布、相互关系的总结与抽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整篇的表述模式和基本内容,即是“天地——阴阳——人体应用”,而阴阳学说的所有内容,包括阴阳的属性、阴阳的分布、阴阳的功能,以及阴阳的相互关系也只有在天地阴阳二气中才成立。所谓“用”,即阴阳学说的应用,是阴阳作为一种思维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对自然万物和人体的认识,阴阳的思维模式包括二分阴阳、四分阴阳、三阴三阳等。在作为思维模式划分、标定的事物中,被标定阴阳的事物,一般是拥有阴阳某一方面的属性即可以归类,但阴阳之间的关系常常是无法完整呈现的。因此,目前以对立统一解读的阴阳,远远无法完整呈现阴阳的内涵,只有全面解析《黄帝内经》阴阳理论,才能准确把握阴阳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人发病机制
肺:宣降失常,咳嗽,喘,风寒风热
脾:跟饮食有关,生活环境有关(湿与否)
肝:十个病有九个跟肝有关
肝郁:阳气淤滞,脾不往上升,影响到胃(脾的血和胃里的血要回到肝里去,肝脏解毒)肝功能失常,所以脾胃功能就下降,肝阳气淤滞,化火,可影响到脾、胃、心,肝阳气淤滞因为肝阴不足导致,肝阴不能儒养肝阳气,肝阳气淤滞。
肝阴不足是由肾阴不足,肾阴不足是由于肺阴不足,肺阴不足是脾气虚弱导致,脾气虚弱是因为不吃饭。所以一般健康问题是由于脾和肺来的。
气滞导致湿/湿导致痰/痰导致淤血/痰导致气滞/气滞导致淤血
“不生病”的秘诀
美国学者海尔弗利在1961年提出“人的寿命与细胞分裂周期和代谢周期相关”论述,他根据实验研究发现动物胚胎细胞在成长过程中,其分裂的次数是有规律的,并指出自然寿命与细胞分裂的次数和周期有关,二者相乘为其自然寿命。他又在大量实验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根据细胞分裂的次数来推算人的寿命,而分裂的周期大约2.4年,照此可计算人的寿命应为120岁。鸡的细胞分裂次数是25次,平均每次分裂的周期为一年零两个月,其寿命为30年。小鼠细胞的分裂次数是12次,分裂周期为3个月,其寿命为3年。人体的自然寿命约120岁,而组成人体组织的细胞寿命也有显著差异。事实上,寿命超过120岁的大有人在,截止2019年世界已有人超过130岁,年龄最长的是中国新疆阿丽米罕133岁。
《黄帝内经》也认为人类的天然寿命应该有100岁以上,故有百年之说。也就是说,《黄帝内经》开篇就是要回答:上古之人为什么能活一百多岁?黄帝观察到,上古的人都能度过100岁而形体运动一点都不衰退,还是跟年轻时候一样;现在的人却到50岁的时候,动作就开始衰退了,而且很难活到100岁。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来揭开这一秘诀……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周期律,是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的客观规律,古人求"长生不老",寻"仙丹妙药",其实这仅仅是理想而已。倒是在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有简单的一段话已将“不生病”的秘诀说得清清楚楚。这便是:“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名故曰朴。”
1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即对一切有可能引发疾病或破坏健康的因素都要尽力避免,一般来说,人体的疾病,大部分是因为外在的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生命规律紊乱所产生的。所以,采取避免接触疾病的感染源,对一切致病致灾的因素都要采取围追堵截和未病先防的措施。
2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保持一颗平淡的心,并能守住真气。恬淡虚无讲的是一种心境,一种“海纳百川,壁立千仞”的心态。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其实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更多的则是身不由己,也难怪人们难以达到恬淡虚无的心境。这是一种“心若冰清,天塌不惊”的达观,也是一种“和光同尘,与世无争”的态度,我们只能尽可能的、最大限度的接近这种境界。
3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人体的精气神内守,以及心理筑起抵抗外邪的城墙,疾病也就难以接近人体。“精神内守”不单纯是人体内的精气神在体内保卫身体,还包含了让心灵变得坚强起来。而下面的“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则是对精神内守的补充。只要我们能够不被外在的病邪和灾难所累,精神内守不仅是疗伤良药,还是心灵鸡汤。
4
志闲而少欲
胸中装有治国安天下的锦囊妙计,却闲情逸致,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没有不良的野心和欲望。就像诸葛孔明当年,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5
心安而不惧
心境宁静和平安,具有君子的风范,具有慎独的品性。无论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还是在曲径通幽处,都能行得正、走得稳。无论是处在多么动乱的年代,还是处在和谐的日子,心中总是保持安宁。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恐惧,这样才能使心态达到真人的心境。
6
形劳而不倦
每天都要进行劳作,但不能超过人体耐受的程度,要劳逸结合。劳动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自我实现,更是为了社会的前进。劳动最有滋味,并不是一句空谈,要是每天都无所事事,岂不是很无聊?但是劳动不能超出身体所能承受的负荷,每次劳动都要以身体不困倦为度。如果困倦了、疲劳了,就要休息休息、锻炼锻炼。
7
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保持着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能够让不违背道德、不违背侠义的欲望和理想实现。做人要有正气,要有骨气,要有魄力,要有魅力,驾驭心中的欲望之火,合理的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8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食用没有腐烂、没有霉变的食物,穿着自己喜欢并不奢侈的服饰,并喜欢与传承传统习俗,没有高下、没有尊卑的世道。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简直就是世外桃源一般,这样就会自然而然的把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与大自然保持高度的一致和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顺应自然规律
笑口常开,
珍惜现在。
感恩生活,
心胸豁达。
知足常乐,
顺其自然。
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及亲人不生病,这也是医道追求救死扶伤的最高境界。对于大众来说,要想不生病,需要掌握一些养生防病以及医学基本知识技能,与此同时,还要拥有一颗恬淡、博爱、感恩的心,只有这样,才能与健康长寿“白头偕老”。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健康的身体,我们却总在生活中毫无顾忌地挥霍自己的身体。生命不是止于病痛,而是死于无知,从认知生病的前因后果开始,真正开始珍视自己的健康,活出生命的质量。日常注意保健调理养生治未病,主张少医少药治已病,健康快乐,寿比南山,得病晩,走得快,平均寿命超过九十九。
《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精神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这个世界包括我们的人体看似复杂多变,其实背后却按照至简的大道规律在运作着。三观正,走正道,顺应天地规律,活出健康与幸福。
1
病生于喜怒哀怨,情绪是健康的关键
《黄帝内经》讲:「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又说:「百病生于气也」。「气」在这里指的就是情志,生于喜怒,就是生于情志,情志是很影响健康的。
怒则气上,怒是发怒;喜则气缓,喜是高兴;悲则气消,悲是悲伤;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jiong,即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这些话,说尽了人因「气」而患疾的根源。
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思恐。为什么说人要法于阴阳呢?因为人跟天地是一个整体,人的情志相似于天地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
2
病生于气候不适,当心空调和各种人造气
《黄帝内经》上讲:「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就是说身外的气候环境会导致疾病。过去「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的,但现在时代有了变化。我们现在的「风」,除了自然风之外还有风扇;「寒」有了空调、冷气。「热」除了夏天自然的热,还有冬天过高的暖气。
这些后天人为的东西,虽然让我们感觉更舒服了,但是很多都是「逆天」而行的。逆天,就会造成身体的问题。人吃五谷杂粮,受四季阴阳,不能保证每时每刻的身体状态都那么理想。我们身体里存留的阴寒湿气要借什么力量发散出去呢?借助天地的力量——夏天。
《黄帝内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人体内在也有四季和节律。天热的时候阳气发散,就着阳气发散把体内的阴寒释放出来;天冷的时候阳气内收,我们养精蓄锐,来年才会更加健康。
大自然需要热,人身也需要热,夏天阳气向外发散,把内部的东西带出来,把很多隐患排掉,这是肌体自己在调整,人要「顺」。
所以《黄帝内经》里面讲到:夏三月是「无厌于日」,不喜太阳但又明确告诉我们不要讨厌太阳,这就叫「从之」,因为人类想要健康地活着,需要太阳。
可是,现在我们越来越习惯图一时的安逸和舒服,夏天一到,很多人空调温度开得很低。该发散的季节,外面温度却低了,那人本该发散的阳气往哪走?往里走了就叫「逆」。特别是现代社会,因为我们生活习惯吃穿住行不能很好的适应气候条件,总是我行我素,跟天的道相反,「逆之」则生病。如今越来越多的妇女痛经、宫寒、大人小孩手脚冰凉、气喘、肺病、头痛.....这些疾病的增多和「逆」天的行为是有直接关系的。
3
病生于阴阳失调,夫妻关系和谐很重要
《黄帝内经》讲的「病生于阴阳」又是指的什么呢?作为我们人来说,男为阳,女为阴,最大的阴阳关系是男女,男女最典型的关系是夫妇。很多疾病怎么来?是从「夫妇」那里来的。孔子讲:「阴阳之道,发端乎夫妇」。
中医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阴阳要和谐,也就是夫妇要和谐。现在有几对夫妻不吵架?相互不理解、埋怨猜忌,不是相濡以沫的状态,这样阴阳就不协调,很多疾病实际上是由这条路上来的。
夫妇不好,阴阳不和了,那么生出来的子女,又在这样一个阴阳不调和的家里生长,就会受到不好的影响。现在很多父母带小孩来看病,反复地看,中医也好西医也好,治好了又犯,那么疾病的根源在哪里?在父母身上,在阴阳身上,这点需要大家高度重视。
和谐的家庭,就是和谐的阴阳,就是「阴平阳秘」,「精神」就「乃治」,形神才能够健康。这点弄不好,吃再多的补品也不好使。
4
病生于饮食混乱,冷饮、食伤元气
饮食问题包括食量、饮量的问题,尤其现在饮酒的同志「感情深一口闷」,这个对身体很不好。还包括「寒温无节」,大量进食生冷,尤其现在很多东西都是冰冻的,会严重损伤人的阳气。人的阳气对于生命来说太重要了,救补都来不及,还老去伤害它。
另外一个就是「荤素」的问题。生理构造告诉我们,草食动物的肠和齿跟肉食动物的肠和齿是不同的,这是一个客观的指标。肉食动物都是伶牙俐齿,都是尖的齿,我们说的虎牙就是肉食动物的尖齿。素食动物都是平牙。
我们成年人一般情况下有三十二颗牙齿,二十八颗是平牙,四颗是俐牙,这就是我们该吃多少荤该吃多少素的标准。
5
病生于起居不良,好好睡觉就是养命
居处对健康的影响也很大,居处的环境实际上就是风水。过去认为这个是迷信,其实风水跟中医是一个道理:它们都讲五行。
居处怎么进气,门窗的走向,纳什么气,就是阴阳,就是五行。人身是一个小天地,也是五行。人的五行的秉受是不同的,所以居住的环境,阴阳协不协调,五行相不相合,它会影响在这个环境里面居住的人的心、身。
白天放电,晚上充电。人睡眠实际上是一个补充阳气的过程。我们刚刚讲到阳气是人的命根,阳气靠什么补充?阳气耗散的途径很多,行、动、一切思维都在耗阳气,举手投足都在耗阳气。可是补充阳气的途径很少,几乎就靠睡眠。所以睡眠太重要了,大家不要等闲视之。
养阳气的一大法宝就是要早睡早起。睡眠要「有时」,为什么要「有时」?因为天地的阳气在夜间潜藏,人在这个时候也是需要藏的。我们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最好的藏的状态是睡眠。在睡眠状态下就养精蓄锐,阳气获得补给,人的生命就可以持续发展。
中医讲肾主骨,骨生髓,髓生血,造血是在骨髓系统,骨髓由肾主,那肾在怎样的状态下才当班?要人体处在藏、睡眠的时候才当班,九点到凌晨三点的时段,该睡觉时一定要睡觉,阳气才能够得到补给。
如果该睡不睡,错过了,白天你也睡八个小时,但是你的这八个小时质量可不一样。现代人习惯于夜生活,显然这个是有悖天道的。希望大家真正能为自己的健康着想,调整自己的睡眠,得道天助。
那平时工作很忙该怎么办?我们可以选择早点起床。如果实在做不到,那么你的双休日就拿来早睡,九点钟就睡觉。等于一个星期有五天在透支,剩余两天有点补充会好一些。
1
晚上9:00~11:00人体淋巴的排毒过程。免疫系统活跃起来,你应该静下心来,听听音乐,使自己尽量的保持安静。这样免疫系统就会很顺利地完成排毒工作,让你的免疫力增加。
2
23:00-1:00此时胆经最旺。我们要平躺在床上睡觉,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汇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由此可见胆的重要性。有些人随便切掉胆是轻率的表现。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凡在子时前1-2小时入睡者,晨醒后脑清晰,气色红润。反之,经常子时前不入睡者则气色清白,特别是胆汁无法正常新陈代谢而变浓结晶,犹如海水中水份蒸发后盐份浓而晒成盐一般,开成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而“胆怯”。
子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阳气开始生发。《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凡十一藏皆取于胆”。取决于胆的生发,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子时把睡眠养住了,对一天至关重要。
奇怪的现象,我们晚上吃完饭以后,8、9点钟就昏昏欲睡,但一到11点就清醒了,所以现在很多人习惯11点以后开始工作。还有的人到了夜里11点总想吃点东西,在屋子里找点食,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个时候恰恰是阳气开始生发了,所以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最好在11点前睡觉,这样才能慢慢的把这点生机给养起来,人的睡眠与人的寿命有很大关系,所以睡觉就是在养阳气。
3
1:00--3:00此时肝经最旺。我们要在熟睡的状态下“肝藏血”是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中医理论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没有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4
3:00-5:00此时肺经最旺。这是养肺的好时机“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的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病的人反应尤为强烈。一般咳嗽总是在这个时间,最好不要管他,来充分咳出肺之废气。
5
5:00-7:00此时大肠经最旺。这时早起活动一下方便排便肺气足了才有大便。“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分的新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6
7:00-9:00胃肠消化与吸收最旺之时。大量吸收营养的时段,应吃早餐。疗病者最好在6点半前吃早餐,养生者在7点半前;不吃早餐者应该改变习惯,即使拖到9--10点钟吃都比不吃好。
百病皆源于情志(视频)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讲: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又说:百病生于气也。
这里”气”所指的是情志。“怒则气上”怒就是发怒,“喜则气缓”喜就是高兴;“悲则气消”悲是悲伤;“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jiong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1
情志与脏腑的关系
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基本规律是: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这说明过度的情绪会损伤与之对应的脏腑,久之则出现相应的脏腑病变。
2
情志与气血的关系
气和血是构成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中医讲气对人体脏腑具有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人体脏腑则具有濡养作用。情志乃五脏化气所生,气血的运行失常会导致情志疾病,情志疾病也会导致气血的运行异常,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人的情志,故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所以情志的变化和气血是有着密切关系。
3
如何调养情志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首先要做的便是观照内心,调整心境,做到精和神内守。
内心守静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喝茶闻香,盘腿静坐,甚至闲坐,都能帮助我们内视己心,摆脱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困扰。
4
几个简单方法
(1)对简单事物保持兴趣 - 日常的简单事物就在你身边随时供你欣赏。不要养成以新奇为乐的习惯。
(2)多跟别人建立好的联系 - 人们通过与他人相处,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每个欣欣向荣的人都与密友及家人有着温馨又可信赖的关系。当与别人在一起时,即使是假装外向,也会表现的更大胆、健谈、自信、积极主动和充满活力,你就能从众获得积极情绪。
(3)保持愉悦心情,健康地生活 - 幽默风趣或欢乐轻松总是有益无害,而怨天尤人者却常成为医院常客。时刻保持好心情,遇到烦心事也要学会健康地生气,平时多做运动,多放松自己。
(4)珍惜眼前好时光-有许多人生活在期望中,老是着眼于将来,完全失去了自己最有价值、最幸福的东西。
其实,无论是《黄帝内经》中的养生道理,还是饮食运动规则,乃至心智情绪调节的方法,不外乎都是些生活中的简单道理,经过千百年的生活实践,已变得自然而然。
百病源于情志,而养生之道,亦不外乎顺应自然,并将之收纳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为我所用。
一些真正想要养生的人却看花了眼,我不禁想起了一句关于长寿的俗语:没心没肺,长命百岁。或许这就是养生的真正奥义,锻炼和保养或许只能提升身体素质,而这种没心没肺的生活方式却更容易让人长寿。
揭秘长寿之乡的养生之道
在众多长寿人群分享的经验中,都有着相似的一个地方。就拿为我国的高龄大师陆广莘来说,他就曾作出了这样的分享:我就是个没心没肺的人,有事也不往心中挂,最终享年88岁。那么这种万事不挂心的生活方式到底哪里好呢?没心没肺原本的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心机不深的人,怎么会变成了有利于长寿的生活方式你?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表面没心没肺,其实心里只有健康
那些高龄的人群,大多数都是家庭和睦,儿女已经成家立业的类型。他们并非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问,只是因为生活中的烦恼和琐事都被他们主动忽略。心里专注于自己的身体健康,只有健康长寿才能够有更长的时间来享受自己的家庭,享受剩下的生命旅途。这样的人常见状态就是,每天和同龄人交流谈心,交流养生之道,理论一套一套的。看起来就是啥心也不操,就知道和外面的人谈天论地聊养生,家里的事情一概不操心。看起来没心没肺,其实心思都放在自己的身体上了,不得不服啊。
表面没心没肺,其实是一种心理疗养
气大伤身这个道理大家都懂,频繁生气的人总是看起来要比同龄人憔悴。只有不计较才会不烦恼,早就有文人墨客郑板桥提出:难得糊涂!这里的糊涂并不是傻,而是在小事上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万事不挂心才能减少自己生气的次数。那些心理压力大的人往往伴随着早秃的风险,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心理疗养关键在于心平气和,没心没肺的人其实心理压力是很小的,这正是心理养生的正确方法,怪不得没心没肺,长命百岁呢。
表面没心没肺,其实是无忧无虑
都知道没心没肺对身体好,但是真正想要做到却非常难。当您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来气的时候,心思就由不得自己了,这个时候努力去调整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没心没肺也就代表着无忧无虑,什么功成名就都能放下,儿孙自有儿孙福,也不再为子女的事情操心。这样才能算作是一个“没心没肺”的老人,每天该吃就吃该喝就喝,怎么开心怎么来,把利益看淡,只要吃好喝好便能开心一天。这才是真正的没心没肺,无忧无虑,自然会让很多疾病难以近身!
这种豁达的生活方式的确在某些方面是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益的,但是我还想给各位老大爷提个醒。发烧感冒这种小毛病也要及时就医,不要以为没心没肺就是豁达到病痛上身也毫不在意,毕竟有些病及时医治才是最好的选择,耽误了病情就得不偿失了。最后祝各位老人在晚年能够吃得香,玩得好,重新做回一个“老小孩”,希望年轻人也能调整自己的心态,祝你们都能够健康长寿。
★顺其自然,暑汗贵如金★
每年进入三伏天,大家都会说:热啊热啊热啊!避暑避暑避暑啊!……但我想提醒大家:暑天不避暑,暑汗赛黄金。怎么讲呢?
“暑”字上下两“日”,中间为“土”,火能生土;一撇右旋,实乃天道。“暑”字诠释了自然界一段特殊的时空状态,乃至它对生物的影响:暑期是动植物生长一年之中的最重要时段,暑期的炎热是人身心细胞生长更替的必要条件,排斥炎热即是否定生长。
看不明白的别急,《黄帝内经》讲了个道理,到夏天的时候万物是向上向外发散,人体内的病、骨髓里的病都浮上来了,它失去了根基,但如果你吹着空调,毛孔关闭,病走出了骨髓,却不能排出身体,就会在骨之外、皮之内游荡,所以感觉浑身那么酸、那么难受,坐不好,躺不下。
所以,夏不炎热,不出透汗,秋冬必然寒凉,为今后的血栓、中风、痴呆等一系列瘀阻之证埋下祸根。因为暑期是万物生长的季节,避暑是逆“天”而行。
怎么办?把毛孔打开!使酸性的汗液走出去,使身上的毒气和味道散发出去。
三伏天请远离一切生冷寒凉,适当运动,,把汗出透,把湿气排出,才是最重要的养生事项。今年三伏时间表
初 伏:7月13日-7月22日
中 伏:7月23日-8月 1日
闰中伏 : 8月 2日-8月11日
末 伏:8月12日-8月21日
38天时间请您不要喝冰镇一类的水饮料和食物,会使寒气入侵不能排出,冬天之所以怕冷、脚凉都是三伏天不注意导致,要想使体内的寒气排出,请坚持在伏天喝热水,姜枣茶,常温水,会把体内多少年深入骨隨的寒气逼出来。
一年一度的伏天请您珍惜!(温暖传递)每天热水泡脚,经络按摩、尽量按时睡觉,不熬夜!珍惜这短短38天。让自己的身边人,自己关心的和关心自己的人身体健康!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ezhubi.com/disease.htm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