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

人可工作室 2020-1-1 910 1/1

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心学(视频)

 

16世纪初期,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达到顶峰,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引领社会思潮。

而在遥远的东方,同样掀起了一场关于人性、关于觉醒的思想风暴。

明代大儒王阳明,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心学精髓,揭开了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幕。

一、幼年大志

大儒王阳明:心有光明月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

年幼时,他就对人生终极价值产生了疑惑,他追问老师:“什么是第一等事?” 老师回答:“第一等事是考状元、做大官。”

王阳明很是不满:“我认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继千古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是文明的生生不息,更是智慧的薪火。

二、龙场悟道

大儒王阳明:心有光明月

1508年,王阳明因谏言弹劾贪官,被发配到贵州龙场的驿站。

那年夏天,寄居在石洞中的王阳明豁然顿悟,长叹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标志着阳明心学的诞生。

心即道,道即天;

心的本体超越时空,先天地而生,不受生死;

王阳明所说的“圣人之道”,在自己心中产生,谓之“心即理”。

每个人的内心之本体,与圣贤的心的本体是相同的;

修好我们的心,保持心的光明不灭,即使是凡夫俗子,也能成为圣贤。

三、花开花寂

大儒王阳明:心有光明月

有一次,王阳明带学生同游南镇。

学生指着一棵开花的树,问道:“先生说心外无物,难道我们不来南镇,这棵树就不开花了吗?”

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花和你的心同归于寂灭;你看到这些花时,花朵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由此可知,这花不在你的心外。”

四、庐陵祛疫

大儒王阳明:心有光明月

1510年,王阳明被任命为江西庐陵县县令。

当时庐陵县瘟疫横行,王阳明用心学思想来稳定民心:“你们心生恐惧,就抛弃身染瘟疫的亲人,这是逆天啊!你们心中本就有仁义礼智信,只要让善心自然流露,就能万事大吉。”

“仁”就是仁慈,是对生命的尊重。为真理挺身而出的气节,就是“义”。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文化的基本思想。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历史积淀与思想宝库,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代代相传。

五、南赣剿匪

大儒王阳明:心有光明月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517年,王阳明任南赣巡抚,仅三个月就剿灭了四大匪患之一詹师富。众人纷纷祝贺,他却平静地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外,杀山里的土匪;

内,杀自己内心的贼。

一个人有了“道”的体验,就会有一种勇气,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六、天泉四句教

大儒王阳明:心有光明月

1527年,王阳明奉命前往广西剿匪。出行的前夜,他在绍兴天泉桥留下心学四句教法:

大儒王阳明:心有光明月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是心的本来状态;

心的意念一动,就有了善恶。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戒律”,

这就是儒家讲的“格物”。

有戒律,格物就能致知。

“格物致知”之后,保持良知不灭,指导行为,就是“知行合一”。

七、阳明心学的影响

大儒王阳明:心有光明月

1528年冬夜,重病的王阳明坐在章江河畔的木船上。他对弟子周积说:“吾去矣。”

周积含泪问道:“老师有何遗言?”

王阳明粲然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兼具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五百多年来,他的心学思想浸润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从中国传播到亚洲其他地区,再传向欧洲和世界,启迪着全人类前行的价值和思想。

古代圣贤的智慧,教会我们如何转凡成圣。

当我们陷入愚昧、陷在器世界狭隘的牢笼里,

圣人教会我们自省、自立,

让我们的生命真正地与天地相应,达到天人合一。

大儒王阳明:心有光明月

值此《心有光明月》成片之际,著名歌唱家李雨儿推出歌曲《我心光明》,作为本片的主题曲。

《我心光明》是李雨儿《人间三部曲》的第三篇章,歌曲引用慧能大师的偈子,表达对光明世界的坚定向往。

因缘殊胜,随喜赞叹。

36岁的王阳明在人生最低谷时,明白了三件事,从此走向万丈光芒

王阳明,中国历史上的一座灯塔,尤其在人们心态失衡、苦闷彷徨之时,王阳明的光芒更能烛照人心。

对“心”的探索,王阳明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他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作为无数人崇拜和模仿的“圣人”,王阳明无疑是成功的。

36岁的王阳明:人生最低谷时,我明白了3件事,从此走向万丈光芒

但人生总归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些成功的人,哪一个不是经历了风风雨雨,走向了人生巅峰? 王阳明也是一样。

王阳明一生为官的时候有很多的波折, 1508年,王阳明得罪了宦官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这一年他36岁,这也是他人生中最低谷的时候!但是在这段时期,他明白了3件事,至此开启了自己人生转折,走向万丈光芒。

36岁的王阳明:人生最低谷时,我明白了3件事,从此走向万丈光芒

1、靠“心”前进

在王阳明36岁时,开始了 “龙场顿悟”, 这次龙场顿悟,堪称是世界上最强的一次顿悟,影响深远。那么,他到底悟出了什么?

在龙场中,王阳明过的并不好,当时龙场驿站环境恶劣,加上开荒种地,让过惯了公子哥儿生活的王守仁,仿佛掉进了地狱一般。但是,他仍不忘时常静坐,思考着怎么成为圣贤,他想了很久,却始终没有找到答案。

36岁的王阳明:人生最低谷时,我明白了3件事,从此走向万丈光芒

终于在一道霹雳下,他悟了,他知道我们苦苦寻找的东西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心,而我们就是靠这个心前进的,这也就是他后来的致良知。

王阳明在这里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思是说:人的真善美、假丑恶都是一种表面现象,真正的价值在我们人的心中。我们要发现内心的价值,不要被自己的表象所迷惑。

自此,王阳明的心学诞生!

36岁的王阳明:人生最低谷时,我明白了3件事,从此走向万丈光芒

王阳明终于明白,只要心中有良知,不做逆天的事情,人生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折服了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章太炎、以及西乡隆盛、稻盛和夫等无数中外名人。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过:“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36岁的王阳明:人生最低谷时,我明白了3件事,从此走向万丈光芒

2、立志

自古以来,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那么自然也就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所以,想要成大事的人,必须要先立志,如果一个人不立志的话,那必定成就不了任何事。

对于王阳明先生来说,他本来和别人的志向就不一样,别人都想当大官,而王阳明想的则是怎么成为一个圣人。当参悟到,每个人本就是圣人,只是因为内心的迷失而被掩盖之后,王阳明自此就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并用一生去“知行合一”。

36岁的王阳明:人生最低谷时,我明白了3件事,从此走向万丈光芒

3、不把生命的意义,寄托在外物身上

社会是一个组织,要在组织中取得成功,本质是需要满足他人的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的价值和意义,也确实在满足他人中得到体现。

但我们可能也会忘记一点:事业遭遇挫折,失去组织中的位置,并不代表一个人的意义就消失了。

真正的意义,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寻。

36岁的王阳明:人生最低谷时,我明白了3件事,从此走向万丈光芒

千圣皆过影,良知是吾师。

良知来自内心,意义源于自己。

所以说,生命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不把希望寄托在外物身上,只有内心强大,依靠自己的力量,才会有万丈光芒!

36岁的王阳明:人生最低谷时,我明白了3件事,从此走向万丈光芒

纵观龙场顿悟,仿佛王阳明在向后人说:在36岁时,我明白了这3件事,从人生低谷走向万丈光芒,而你明白之后,也可以。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至暗时刻,告诉自己人生的低谷不是绝境,反而有可能实现凤凰涅槃。在不如意时,精心修炼内功,默默成长,等待时机,终有一飞冲天的时候。

有人说,人的一生就该读一读王阳明

36岁的王阳明:人生最低谷时,我明白了3件事,从此走向万丈光芒

他的一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人之真正的强大来自内心。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欲望的时代,读懂阳明心学,或许真正能掌握自己的内心世界而立于不败之地。

豆瓣上是这样评价王阳明的:

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的王阳明 “心学”思想,是当今社会的一剂解药。因为,真正的生活在内心。一切斗争皆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36岁的王阳明:人生最低谷时,我明白了3件事,从此走向万丈光芒

很多成功人士,比如曾国藩,稻盛和夫,梁启超等人,都是通过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不断激烈自己,最后超越了客观上的困难条件,实现了自我超越,慢慢强大起来。

如何改变命运?请从“心”开始

《王阳明年谱》中有这么一句话“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意思是说:圣人所体悟的道,其实就在每个人内心之中,我们自己的本心具足一切智慧和力量,舍却内心力量的开发,一味的于外物之中探寻道理,期待外部力量可以帮助自己实现转机,根本就是错误的。

也就是说,改变命运的真正力量,就是我们自己,向外寻求,徒增烦恼

王阳明:如何改变命运?请从“心”开始。看完恍然大悟!

山上的瑜伽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有时候甚至举足轻重。这里所说的环境,泛指一切外境,包括所处的行业、平台等等

富兰克林有一句话说的好: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的确,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行业或者平台,就算浑身都是本事,你也无从施展,如果所处环境之中有人处处压制你,更容易捉襟见肘,寸步难行,有时候难免自己就灰心丧气,随波逐流了,满腔的壮志豪情也会在不知不觉间消磨殆尽,一天一天开始混日子,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渐渐虚度此生。

大家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些时候,不知不觉之间,潜移默化的就被环境影响渗透,进而失去自我,变得面目全非,所以只有条件允许,选择合适的外部环境还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很多时候,外部环境是没那么容易就改变的,比如说,工作单位不可能说换就换,买了房子也不可能说搬就搬,外部环境改变不了怎么办,可以营造我们的内部环境。

王阳明:如何改变命运?请从“心”开始。看完恍然大悟!

王阳明,当初因为得罪权宦刘瑾而被流放贵州龙场,当时的龙场,一片蛮夷洪荒,毒虫瘴气,穷山恶水,人迹罕至,环境可谓恶劣至极,想换个地方一时半刻是无法实现的,然而继续呆在这里,很可能会崩溃掉,王阳明一度不知所措,频临绝望。

当一个人不再抱有希望和幻想的时候,他反而不再慌乱,内心也开始沉静下来,王阳明开始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一切,不再以抗拒抵触的情绪来看待种种艰难困苦,而是把所有的际遇当作理所当然,然后自己动手,建造茅屋,砍柴做饭,让自己的内心融入当前所做的一切,慢慢的,自己内心的力量释放出来,当这种来自内心的力量一点点强大,周围的能量也在悄无声息之中随之改变。

吾性自足,不须外求,这八个字就是王阳明龙场悟道得出的真言,原来,改变命运的真正力量,并不在身外,而恰恰来自我们的内心。营造适宜的内部环境,就可以实现境随心转,一点一点得偿所愿。

说到底,人与人之间,论资质天赋,其实相差无几,之所以命运各不相同,除了先天条件之外,最大的决定因素就在于心态。

接受、融入当前所做之事,慢慢的让心安定下来,无事要心静,有事当心定,体会形神合一,心与身体合一,心与当前所做的事情合一,物我两忘,然后,什么外部环境,都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你的潜能形成的创造力,会摧枯拉朽般让你重塑自我,外部环境虽然没有改变,但是,已经不再和你针锋相对,变得友好善意,一切外部力量开始为我所用,这就是境随心转的力量。

王阳明:如何改变命运?请从“心”开始。看完恍然大悟!

黎明时分遇见太阳的人的剪影

打击你的不是外界的干扰,而是你的内心对这些干扰做出的负面回应,你不回应这些干扰,干扰就改变不了你,你若能以更加坚定的正面心绪来同化外部力量,这些力量会被你主宰,干扰反而被你吸附,成为加持你的力量

发生不愉快的事,遇到不喜欢的人,不要急着发火,当不良情绪涌动上来就要发作的时候,马上提醒自己,别急,先缓一缓,然后对自己说,这些都是来考验我的,检验我的修身功夫来着,别冲动啊,稳住,不动声色,管住嘴,管住手和脚,实在不行,还有一招——默念四个字,平安喜悦,马上可以化解不良情绪,只要你的心境不乱,你的磁场就不会乱,局面就仍在掌控之中,并且必然会渐渐好转,最后往往如你所愿。

结束语——如果现在的你,对目前的处境不满意,想要改变,那么就应该试着调整自己,任何时候从新开始都为时未晚,请记住:从新开始,就要从心开始。

王阳明龙场悟道,到底悟了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第一个问题王阳明龙场悟道到底悟了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龙场悟道?龙场悟道指的是王阳明在被贬到龙场这个险恶的地方后,结合自己多年来不好的遭遇,时刻反省自己,终于在一天深夜里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心才是感应万物的根本,史上把这场悟道称为龙场悟道。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龙场悟道后,再反过来看他到底悟了什么?总结一句话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圣人的道义就是良知,我自己就有可以满足自己,原来以前从事物中追求道理都是错的。那么根据内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无善无恶是心的本体。

心的本体就是天地的心,生生不息。道、天理以及良知都是一样的,所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就是这个道理。佛家常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它的具体体现。

第二,有善有恶是意识的作用。

天地与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是触景生情就会有喜怒哀乐,进而产生善和恶,比如“见儒人入井,则生恻隐之心,其为意识产生后的善;见妙龄处子,则生杀而搂抱之心,其为意识产生后的恶”。据于此,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也就是意识和行动是一起的。

第三,知道善和恶是良知的体现。

意识虽然有善和恶,但是自己内心的良知才是判断善和恶的标准。比如他说每个人都是圣人,拥有圣人的良知,拥有了判断是非的标准。即使是孔子说过的话,只要有错,你就可以不用去执行。

第四,行善事去恶事是格物的作用。

有了良知做标准,开始“知行合一”的动作,我们就可以更好的观察事物的好坏,从而多做善事而不去做坏事。“格物”就是做事前要认真观察,用心揣摩,才能从事物中明白一些好的道理。

第二个问题龙场悟道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1. 人的身心和谐:摒弃错误的言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人与社会的和谐:唤起人的良心多做好事,少做坏事促进社会的和谐。

总结:他的龙场悟道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对于增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借鉴意义。

1.王阳明的诞生

明朝成化八年(1472),王守仁(别号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

王守仁天生不凡。虽然不比小哪吒的怀胎三年才降生,但是他的母亲也是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

在他诞生之前,他的奶奶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所以给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天降麒麟儿,王家上下都是喜不自禁,可是王云一直到五岁都不会说话,这可急坏了全家人。

后来还是祖父博学,“云”不就是“说”的意思吗?怕不是名字叫坏了吧?

前思后想,祖父又根据《论语·卫灵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

改名后不久,王阳明便能开口说话了,而且十分聪慧。

2.王阳明的成长

大凡成大事者往往出身贫寒,老天必定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但是王守仁小朋友的情况恰恰完全相反。

王家是当地远近闻名大户人家大,十分有钱,而且王守仁还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祖先——王羲之。是否属实很难考究,但以他家的条件,就算是真的也不足为奇。

王家的祖辈们大多都曾经当过官,据说先祖王纲曾经给刘伯温当过手下,最高混到了四品官,后世子孙虽然差点,也勉强凑合。而到了王守仁父亲王华这里,事情发生了变化。

成化十七年(1481),王家搬到了京城,因为王守仁的父亲王华考中了这一年的状元。

毕竟老子英雄儿好汉,自己已经是状元了,儿子将来就算不能超过自己做个好汉,也不能当笨蛋。于是王华请了很多老师来教王守仁读书。

十岁的王守仁便开始读四书五经,他领悟能力超强,举一反三,这聪明劲儿让老夫子们十分惊讶。但是没过多久,老师们就发现了不好的苗头。

王守仁不喜欢在私塾里坐着,却喜欢舞枪弄棍,读兵书,还喜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写一些莫名奇妙的东西,有诗《蔽月山房》为证: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在先生们看来,这是一首荒谬不经的打油诗,王华看过之后却思索良久,叫来了王守仁,问了他一个问题:

“书房很闷吗?”

王守仁点了点头。

王华认真的看着自己的儿子:“跟我去关外转转吧。”

3.思想的转变

王华说的关外是蒙古骑兵经常出没的居庸关,年少的王守仁第一次看到了辽阔的草原和大漠,领略了纵马奔腾的豪情快意,洪武年间的伟绩,永乐大帝的神武,那些曾经的风云岁月,深深地映入了他的心中。

王华原本只是想带着儿子出来转转,看看不一样的风景而已,可王守仁接下来的举动却让他大吃一惊。

他庄重地地对他爹说:“我已经写好了给皇上的上书,只要给我几万人马,我愿出关为国靖难,讨平鞑靼!”

据查,此时的王守仁只有十五岁。

王华沉默了,过了很久才如梦初醒,他十分激动地顺手拿起手边的书,劈头盖脸地向王守仁打去:“让你小子狂!让你小子狂!”

王守仁先生第一次为国效力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了,但他并没有丧气,不久之后他就有了新的人生理想,一个更为宏大的理想——做圣贤。

他先是学习朱熹的格物穷理,于是他便对着后院的竹子盯着看了七天七夜,最后体力透支殆尽,吐血而晕。没有得到“理”,却得了场感冒,他开始对朱圣人产生质疑。

王华对这个怪儿子也是没有办法,对他只有一个要求考中进士。

明人就是聪明人,王守仁二十一岁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但毕竟是临时抱佛脚,王守仁后两次参加会试,却都名落孙山。

父亲王华十分着急,王守仁自己也很沮丧,他没有料到,自己想当圣贤,却连会试都考不过,心里十分难过。

痛定思痛的王守仁找到父亲王华认错,王华很是欣慰:“以你的天分,将来必成大业,落榜之事无须挂怀,今后用功读书就是了,下次必定中榜。”

发完了感慨的王华高兴地看着自己的好儿子,按照通常逻辑,王守仁应该谢礼,然后去书房读书,可是意外出现了。

王守仁不但没有走,反而向父亲鞠了一躬说道:“父亲大人误会了,我想了很久,适才明白,落榜之事本来无关紧要,而我却为之辗转反侧,忧心忡忡,为此无关紧要之事烦恼不已,实在是大错。”

从那时候起,王阳明的心态就已经改变了,心学或许就此萌芽。

二十六岁这年,王守仁开始学习兵法和谋略,甚至开始练习武艺,学习骑射。

当然了,最终他还是给了自己老爹几分面子,四书五经仍旧照读,也算是对父亲的些许安慰。

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学习中,王守仁逐渐掌握了军事的奥秘和非凡的武艺,此时武装他头脑的,再不仅仅是四书五经、圣人之言。文武兼备的他已悄悄地超越了很多人,对于他们而言,王守仁已经变得过于强大。

4.心学的诞生

二十八岁那年,王守仁终于中了二甲,做了官,对王华来说也是颇为满意了(据传,王守仁应是一甲,被人走了后门挤了下来)。

之后王守仁继续格物找理,直到发生了那件事。

事件的起因是南京的言官戴铣上书被廷杖,大家都上书去救。但是由于刘瑾过于强势,很多人的奏折上都只谈从宽处理。唯独王守仁,不但要救人,还在奏章中颇有新意地给了这位司礼监一个响亮的称呼——权奸。

刘瑾气坏了,在当时众多的上书者中,他特别关照了王守仁,不但打了他四十廷杖,还把他贬为贵州龙场驿的驿丞。

王守仁原先好歹也是个六品主事,结果一下子变成没有品级的驿丞。被贬也就算了,但是刘公公却是个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人,他派出东厂的杀手要在去龙场驿的路上除掉王守仁。

在刘瑾眼里王守仁只是个只有正义感没有脑子的人,但其实王守仁却是个人精。连他那考上状元的爹都被折腾得无可奈何,刘瑾就更不是他的对手了。

他早就料到刘瑾不会放过他,便在经过杭州时玩了一个把戏,把自己的帽子和鞋子丢进了钱塘江,为了达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目的,王守仁做戏也做了全套,他留了封遗书,大意是我因为被人整得很惨,精神压力太大,所以投江自尽了。

这一招很绝,杀手们听说目标已经自杀,就回去交差了,更为搞笑的是连杭州的官员们也信以为真,还专门派人在江边给他招魂。

经过一番波折,王守仁终于来到了他的命运之所——龙场驿。

客行日日万锋头,山水南来亦胜游。

布谷鸟啼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

蛮烟喜过青扬瘴,乡思愁经芳杜洲。

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

然后他发现这里真不是人待得地方,驿站里没有下属,只有一个老头,王守仁没有官服,没有编制,甚至连个办公场所都没有,甚至想要睡觉,也只能自己和随从一起用石头和木料盖个简单的房子。

他没有师爷,也没翻译,这里的人听不懂汉话,能听懂他说话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

然后他亲自深入深山老林,找到了当地的苗人,耐心地用手语一遍又一遍地解释,得到他们的认同,让他们住在自己的周围,开设书院,教他们读书写字,告诉他们世间的道理。

当随从们苦闷不堪、思乡心切的时候,他还主动去安慰他们,分担他们的工作。

王守仁用自己的行动做出了诠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面对着一切的困难和痛苦,仍然坚定前行,泰然处之的人,才有资格被人们称为圣贤。王守仁已经具备了这种资格。但是他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没有找到答案——“理”。

为了冲破这最后的桎梏,他制造了一个特别的石棺,每天除了干活吃饭之外,就坐在里面,沉思入定,苦苦探寻“理”的真相。

格物穷理!格物穷理!可是事实让他失望了,怎么“格”,这个理就是不出来,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他逐渐变得急躁、愤怒,脾气越来越差,随从们看见他都要绕路走。

终于,在那个宿命的夜晚,他的不满达到了顶点。他反思自己这半生,曾经光荣辉煌如众山捧月,现在一切都已经离他而去。

这么多年来,唯一支撑着他的只有成为圣贤的愿望。王守仁在痛苦中挣扎着,一切都已失去,“理”却依然不见踪影。竹子里没有,花园里没有,名山大川里没有,南京没有,北京没有,杭州没有,贵州也没有!

存天理,灭人欲! 吃喝拉撒都是欲,“欲”在心中,“理”在何处?“理”在何处?!

王守仁陷入了极度的焦虑与狂躁,在这片荒凉的山谷中,在这个死一般宁静的夜晚,外表平静的他,内心正在地狱的烈火中煎熬。

答案就在眼前!只差一步!只差一步而已!忽然,一声大笑破空而出,打碎了夜间山谷的宁静,声震寰宇,久久不绝。

他终于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我自己的心,便是理。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这一顿悟,被称为“龙场悟道”,王守仁成功了,历史最终承认了他,他的名字将超越所有的帝王,与孔子、孟子、朱子并列,永垂不朽。

5.心学的用处

悟道之后的王守仁乖乖地在偏僻的山区种了两年地,在耕地期间,他发展了自己的哲学,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山区哲学家,当时贵州的官员们经常请他去讲课,还有人专门从湖南跑来听他的课。

可这些并未改变他的生存环境,直到刘瑾的死亡。王守仁终于等到了出头的一天,正德五年(1510),他被任命为庐陵知县。到了正德十一年(1516),他竟然当上都察院高级长官左佥都御史,奉命巡抚江西南部。

①江西剿匪

正德十二年(1517)正月,王守仁正式到达江西,开始履行巡抚的职责。可到了这里他才发现,情况和想象的有很大不同。他的辖区当时正盛产一种特产——土匪。

是哲学家王守仁是不怕困难的,当年在贵州种田扶贫都不怕,还怕打土匪么?可慢慢的他才发觉,这帮土匪并不是那么简单。

这群土匪不但人多势众,而且作战勇猛,消息灵通,更为可怕的是,在他们的背后,似乎有一股强大势力在暗中支持。

守仁看出了这一点,他没有仓促出兵,而是仔细研究了以往剿匪的战例,终于发现了一个十分奇怪的巧合:那就是每次官兵出击,不是扑空就是中埋伏。很少能够展开作战。

土匪怎么可能知道官兵的计划?答案只有一个可能,官府中有土匪的卧底。

王守仁决定除掉这些人。不久之后,他突然发布命令,表示最近要集中兵力剿灭土匪,来一次突然行动,要各军营做好准备。

然而大家忐忑不安地等待了很久,却没有得到开战的命令,与此同时,身边的一些同事突然失踪,之后又被放了回来,而且个个神色慌张,怎么问也不开口。

这是王守仁的诡计,他先放出消息,然后派人盯住衙门里的各级官吏,发现去通风报信的就记下,回来后全部秘密逮捕。

但他最高明的地方在于,这些人他一个也不杀,而是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问清楚他们家庭住址和家庭成员,聊几句诸如“希望你的母亲、子女保重身体,我们会经常去探望”之类的威胁性语言。

软硬兼施之下,这些人乖乖答应当官府的卧底,成为了双面间谍。这下子土匪们就抓瞎了,很多头目就此被一网打尽。

王巡抚却意犹未尽,他决心把这场“江西剿匪记”演到底,拿出了绝招——十家牌法。

所谓“十家牌法”,通俗点说就是保甲连坐,十家为一个单位,每天轮流巡逻,如果出了什么事情,大家就一起完蛋。这一招实在太狠了,搞得本地土匪过年都不敢回家,只能躲在深山里一边啃树皮一边痛骂王守仁。

土匪也是有尊严的,他们再也无法忍受了,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与其被王大人玩死,还不如起来拚一拚。可惜王大人实在是一个软硬不吃的人。

可怜的土匪们不会知道,王守仁先生通常被后世人称为“四家”: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这四个称谓他都当之无愧。所谓军事天才,就是不用上军校,拿一本盗版孙子兵法也能打仗的人,王守仁就属于这一类型,他不但会打仗,还打出了花样。

他的用兵方法可以用两个字形容——诡异。

别人打仗无非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追,兵多就打,兵少就跑。王哲学家却大大不同,他从来不与敌人正面交锋,从来都是声东击西,你往南走,他偏往北,经常搞得敌人晕头转向。

不按常理出牌也就罢了,有意思的是,王巡抚还有个不合常理的习惯,即使兵力再少,他也敢出战,士兵不够他就玩阴的,什么挖坑打埋伏,那是家常便饭,更为奇怪的是,即使他占据绝对优势,把对手围得如铁桶一般,也从不轻易发动进攻,如果时间允许,总要饿他们个半死不活,诱使对方突围,钻入伏击圈,才开始发动总攻。

基本上这几招一打完,魔鬼也要被他整死了。

土匪们很快结成了同盟,集合兵力准备和王大人拼命,王守仁的手下有些担心,劝他早作准备,王守仁却满不在乎:

“一起来就一起收拾好了,也省得我去找他们,有啥可准备的?”

土匪们也听说了这句话,他们虽感觉自己的人格尊严没得到承认,比较生气,但这也同时说明王守仁轻视他们,暂时不会动手。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准备时机。

其实土匪朋友们应该记住一个真理,在战争时期,王守仁先生说的话,是要反过来理解的。

就在他们躲在深山中休养生息的时候,王守仁突然调集军队主力大举进攻,土匪们措手不及,被堵在了赣南山区,全部都被包了饺子。

王守仁包围了他们之后,却突然不动弹了,一直置之不理,仿佛这事就不是他干的,土匪们急得不行,粮食也不够吃了,是打是抓您表个态啊!

没办法了,逼上绝路的土匪们准备突围了。

可他们刚向包围圈发起冲锋,后路却突然出现大批人马,退路随即被切断,他们又一次掉进了王守仁设置已久的陷阱,很快被打得溃不成军。大部投降,小部逃窜。

经过这一仗,王守仁真出了大名了,那些逃回去的人又大肆宣传,说王巡抚长了八个脑袋,九条胳膊,厉害得没谱,于是剩下的土匪们一合计,这个阎王是惹不起了,不如先服个软,暂时招安,反正你老王总是要走的,到时候再闹也不迟。

就这样,土匪头们手牵手、肩并肩地到了巡抚衙门,表示愿意服从政府管理,改当良民。

实这一招倒也不坏,可到王大人那里,实在是过不了关的。

因为王大人有一个好习惯——查档案。在剿匪之前,这些人的老底他早摸得一清二楚,真心假意他心里有数。

土匪们看到王大人以礼相待,都十分高兴,以为糊弄过去了,可是没过两天,王大人突然发难,杀掉了其中几个人,而这几个人都是曾经受过朝廷招安的,这种老痞子,王守仁是不感兴趣的。

杀鸡给猴看,这一招用出来,就没什么人敢动了,于是假投降就变成了真投降。

就这样,烦了朝廷十几年,屡招不安,屡打不平的江西土匪被彻底扫平了,王守仁先生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连打带拉,连蒙代骗,终于解决问题。

②平定宁王叛乱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对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赏识,在王琼的推荐下,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毫无疑问,之前土匪的背后或多或少地有着朱宸濠的影子。

这个宁王秉承着谋反大业,人才为本的人生格言,就连当时落魄的唐伯虎也被他拉拢了过去。然后很快,唐伯虎发现了宁王的谋反之心,装疯卖傻,上街裸奔才逃出宁王的魔抓。

当时,王守仁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那里的叛乱。

行至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

一开始,王守仁来了个疑兵之计。他深知如果宁王顺长江东下,那么南京肯定保不住。作为留都的南京丢了,叛军在政治上就会占有一定的主动,平叛就会有困难。

王守仁平定盗贼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无兵,朝廷又离得太远。是彻底的“三没有”状态,没有兵,没有将,也没有人管。

在江西境内的朝廷官吏都来帮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

王守仁不得已,只能玩起了空城计。他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声称朝廷派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会同自己在南赣的部队以及湖广、两广的部队,号称十六万,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

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老王又玩起了阴谋诡计。离间计对他来说是手到擒来,他写信给宁王朱宸濠的心腹李士实、刘养正劝宁王发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给宁王。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宁王进兵南京,宁王大疑,按兵不动。

宁王犹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没有派那么多的兵来,才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两城,逼近安庆。

而在朱宸濠率兵六万自九江沿江而下、窥伺南京的时候,王守仁已经率领仓促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王守仁把知行合一发挥的淋漓尽致,没有朝廷的公文,他就自己临时草拟,没有正规军,他就用民兵,在他的召唤下,附近的袁州、临江、赣州等地纷纷倾巢而出,不管老的少的,病的残的,只要是个人,能走得动,他就统统招过来。毕竟就算不能打仗,壮壮声势,挥挥旗帜,呐喊两句口号也是好的。就这么七弄八弄,短短十余天,他就召集了七八万人,虽然质量不怎么样,但总算还是凑够了数。

当时有人建议王守仁往救安庆,他不肯,分析说:如果救安庆,与宁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敌人就会乘虚攻我后背,我们腹背受敌;而我们直捣南昌,南昌守备空虚,我们的军队锐气正足,必可一举而下;宁王必定回救,到时我们迎头痛击,肯定会取胜。后来的事实果如王守仁所料。

后来守仁大军已集结完毕。宸濠精锐都前往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35天后宣告结束。

王守仁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

然而,平叛大功却没有得到武宗的认同。武宗身边的佞幸之臣,平时与宁王交往密切,心态极端复杂。一些佞幸之臣希望王守仁将朱宸濠释放,然后再让已经南巡的武宗亲自“擒获”朱宸濠,以满足武宗的虚荣心。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势,王守仁急流勇退。他将朱宸濠交付当时尚属正直的太监张永,然后称病,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所以,终武宗一朝,王守仁平叛之功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直到世宗即位以后,王守仁才加官晋爵。

总结

王明明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

除了中国外,他的心学还传到了国外,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他本人也被奉为神明,日日顶礼膜拜,那位东乡平八郎大将就是他的忠实粉丝。

王阳明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他反对暴力和贪欲,坚信正义和良知。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龙场悟道有时被人们说得神神秘秘的,似乎像道教的得道成仙似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我们知道,王阳明从小就有一个圣人情结,立志要成为一个儒家的圣人,让大人们大吃一惊,刮目相看。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他又广泛的接触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而且身体力行进行各种修炼活动。一方面用于养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修心。

他为了证实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理论,他曾经做了一个实验,整天整夜的不睡觉用于对竹子的观察,结果发现一无所得。为此,他大感苦恼,不知用何方法来成就自己的理想。他在流放贵州龙场期间,一天半夜里忽然得到一种感悟,“圣人之道,悟性自足,不假外求”。短短的几个字却是意义非凡,他开始有了完全崭新的学道的体验。

他认为,要成为一个圣人不是依靠读圣人留下的经典书籍就可以了的,而要依靠自己内心的感悟。经典著作里面的道理,我们自己的心中就有的,关键是认识到了没有。没有知识的人也很有文化?!大概就是这个理吧!王阳明的学生问他,不读经典著作,我们怎么知道怎么做才对呢?王阳明告诉他要从自己的心里去发现。他举例说,你如果真正孝敬父母,你自然会知道怎么样做是对的,不需要死记硬背经典之作。反过来,你如果按照儒家的经典著作里说得话死板的去做,效果反而可能不好。

从这个认识出发,王阳明对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给予全盘否定,他认为格物就是纠正自己的过错,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求得真正的进步。所以,王阳明的学说是一种实践性的学说,是用于自己的修养的学说,知行合一是必然的要求。

王阳明把自己的这一套做学问的理论用于各方面的实践,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成功的治理好了一个混乱许久的地方,他与叛军的作战中可谓百战百胜,他不屈不饶与宦官权奸进行斗争,虽百死而不悔,他又用极大的精力来推广他的思想。他的理论继承了宋朝心学的传统,又开拓出了新的境界,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被称为圣人的人之一,可见影响之大。

王阳明的学说对毛泽东和蒋介石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但结果却大不相同。蒋介石其实并没有真正领会心学的真谛,而毛泽东既强调实践,又强调斗私批修,现在习近平提倡知行合一,重视立志的重要性。不过,我们现在重视修心的目的和王阳明是不同的,不是为了成为封建阶级的圣人,而是为了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

- THE END -
Tag:

人可工作室

1月02日13:48

最后修改:2020年1月2日
0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