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

人可工作室 2024-11-11 165 11/11

 

儒释道

 

道家之道,儒家之道,佛家之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在不同的哲学流派中,道的涵义有所不同。

道家之道——自然之道

老子所说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老子在道德经中将道阐发为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人法道,道法自然。道是老子宇宙观的核心,道法自然是老子宇宙观的基础。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有时指道是物质实体,有时指道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老子道的物质属性及运行法则都属于自然的范畴,故老子哲学体系道的本性是自然。老子之道的含义在保留道的多种多样的同时。他更把道作为产生并决定世界万物的最高实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除了自然之道外,老子之道有时又在社会人生之道、致知之道的意义上使用,即分析人生、获取知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道法自然

庄子认为道先天地而生,这是同老子思想中的道相吻合的部分。但是庄子认为道不可定义。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道无形: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知北游》有形的万物来自无形的道,那就意味着,无形隐含着一切的形,否则它就不可能成为一切有形之物的根源。

道无为:覆载万物,并非有意而为,而是无为的。无为为之之谓天《天地》,虽然万物秩序井然,似乎都是合乎目的的,却并不是有意识地安排,而是事物自化的结果。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天道》万物之本也就是道,无为也就是虚静恬淡寂漠。

天人合一,无为而治

道仿佛是虚无的,但这虚无却包含着最大的有,万物莫不出乎道;道好象是寂静的,却包含着一切运动变化;道没有任何欲求,却拥有一切。因此,万物殊理,道不私,故无名。无名故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的思想精髓: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强求。

佛家之道——道不远人

佛教以人为中心,故其道不远人。

行正即是道

行正二字的具体内容,可以三十七道品中的八正道来理解。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法。

慧能六祖在《坛经·般若品》里说: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这话的意思是说身口意三业清净,一切行动正直无邪,就是切实的道行,所以六祖又说:行直何用修禅。六祖讲顿悟,注重定慧等学。但是他仍强调戒行是定慧之本,修道的基本功在于净心持戒,所以他说心地无非自性戒。

人的行为之所以不正,主要是由于有贪瞋痴等烦恼作祟,而烦恼的产生,就是由于有非心之故。若除掉这些非心,则烦恼自去,而身心诸行自然如法如律而正直无邪,伺时也得入于自在超脱之境。所以六祖又说: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这就是六祖所说行正是道的意义。

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指眼前之境就是真心的显现,当下就是真理,不需要到遥远的地方追寻。《五灯会元》卷四载:赵州从谂问南泉普愿:什么是道!南泉说:平常心是道。其实平常心之说,蕴含于《六祖坛经》而公开倡导于马祖道一。禅录载,马祖一日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染污。何为染污?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染污。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

真俗圆融悲智等运是道

《金刚经》: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河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是大悲心,随顺俗谛;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大智慧,随顺真谛。大乘教中类此所说多不胜举,总的是教人修菩萨行,一定要在真俗圆融、悲智等运的前提下进行种种活动。

真俗圆融,是空有双彰的中道,也是无上菩提的根本;悲智等运,是自他两利的胜行,也是无住涅槃的精髓。若能以此中道为道,依此胜行而行,则定成佛道作无上土。

佛家的思想精髓:无缘大慈,通体大悲。既出世,也入世。入世,为了挽救众生(这里不单指人类,而指一切有情生命);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

儒家之道——人仁之道

儒家之道,虽然偶尔也涉及天道,但中心内容则是谈人道,也即是人之道。儒家以仁为逻辑原点。《论语》及后世儒家,都是围绕仁这个核心在仁的基础上,确立忠恕礼义廉耻信智勇中庸中和君子小人孝悌慈格物致知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等等理念,成为我们民族几千年来颠簸不破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

为政之道

恭宽信敏惠这一说法,最初见于《论语·阳货第十七》: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是说子张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

孔子说:能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就可以说是仁了。子张又问是哪五种品德?孔子说是恭敬,宽厚,信实,勤敏,慈惠。所有对仁的论证都是实行仁的方法和途径,而最终的目的或理想,就是实施德政,只有德政才能够救世。

为人之道

仁义礼智信在《论语》中均有多次论述。曾参、子思、孟子等孔门弟子也多有发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见《孟子·公孙丑上》)。在此,孟子集中概括并阐发了人的四种固有品质和德性——仁义礼智,但独不见信。后来,西汉大儒董仲舒根据阴阳五行说,确立了三纲五常论,以五常配三纲,以处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关系,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遂成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并完成了它作为封建伦理道德准则的构建。

君子之道

君子在孔子时代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对贵族的通称,与庶民的小人相对;二是指品德高尚的人,与无德的小人相对。孔子对君子作了丰富阐述,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等等。

忠恕之道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孔子最先提出恕,并为其下定义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里记载,孔子告曾参云:参乎!吾道一以贯之。门人问曾子何意,曾子在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他还说,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后来朱熹也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尽己是从自家心上发出而及于别人,推己是以己之心推人之心而及于别人。简言之,忠恕,就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孔门的弟子以忠恕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的具体运用。自此,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忠恕之道强调要尊重人,即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要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准则。忠恕之道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和道德准则,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将心比心、宽以待人、诚信友爱、以己度人、推己及人,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

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儒释道

儒、释、道之辩证统一

儒释道本是一家,只是各自的成长历程不一样,三家区别点也是辩证统一的。儒家讲的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佛教讲的是众生平等,众生皆可成佛。道教讲的是清净无为,道法自然。其中,这三家的思想或多或少都有受到了来自群经之首《易经》的影响,各自继承或说是秉承了其中的一些思想概念。

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01.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02.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03.中和知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04.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05.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01.道法自然,无为自化。(自然)

02.宽广包容,厚德载物。(大地)

03.阴柔慈爱,养育万物。(母亲)

04.复归婴儿,保持本真。(婴儿)

05.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性)

06.虚怀若谷,道冲不盈。(谷神)

07.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

08.大象无形,不缴不昧。(天象)

09.致需宁静,归根复命。(虚空)

10.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

佛:众生平等,慈悲救世。

01. 因缘而合:因缘而起,因缘而合。

02. 中道圆融:中道法观,不二法门。

03. 明心见性:佛性即人性,明心见佛性。

04. 平等慈悲:众生平等,慈悲救世。

05. 真如本性:自行不如,本来面目。

06. 色空不二:色不异空,看破放下。

在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从中国的边疆传入内地。佛教一开始进入中国,就和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着矛盾。不少文人排斥外来文化,还出现过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大规模灭佛事件。但经过东汉魏晋二百多年的磨合,佛教与中国的本土文化从对抗走向适应,并相互影响。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跨地区,跨国界的广泛传播开来。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条件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和儒家、道家一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撑,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很深的影响。

中国佛教发展到隋唐,进入鼎盛时期。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加上历代皇帝重视佛教,大量佛经传入中国,译成汉文,广为流传,开始出现了不同风格的佛教流派。如天台宗、慈恩宗、华严宗、律宗、禅宗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禅宗。这时的佛教,已经渗透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生活中。到了宋代,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已全面渗透到哲学、文学、伦理学,以及法学领域,对诗歌的影响更为突出。许多有文化的僧人也大量写诗说禅,大量的诗篇从追求宁静空寂的禅境到开始追求机智活泼的禅机禅趣,追求佛教语言的选择,追求禅宗中的理性。可以说,从隋唐之后,佛家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是相当广泛的。

主要表现在:

其一、中国传统艺术,如建筑、塑铸、雕刻、绘画、音乐、戏剧等出现了大量与“佛”有关的作品。

其二、中国文学作品出现了切音、文法观念、名词新增、文体之开新、诗歌、语录体、小说传奇杂剧等新概念及题材。

其三、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影响。

此外,佛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科学,比如医药、天文、数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而佛教对于中国习俗风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第一、信三世。佛家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因缘和合而生,一切都在轮回之中,人有生老病死,天有阴晴圆缺,花开花落,生灭相成。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开始知道人有三世,知生有所从来,死知有所往。

第二、信六道。佛教有六道轮回之说,虽然现世作恶而得福得寿,但其业果若不报于现世而将报于来世。

第三、信善恶报。因信三世六道,故信善恶定有果报,或报之自身体,或报之子孙,或报之来世。同时还引進了悔罪植福、延寿荐亡、修德禳灾、设供祈愿等观念。

总结起来可以说是当今这个时代应该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儒释道

中国文化的三大源流,是儒释道。

都说儒释道一家,却很少人知道为什么是一家。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文化的精髓,毫无疑问是“道”。什么是道?张三丰的一句话说到了根本上:“夫道,中而已矣。”道就是中。儒释道之所以是一家,是因为它们从根本处,说的都是这个“中”字。儒家的中,叫中庸;道家的中,叫中气;佛家的中,叫中观。它们的不同,是它们有着人生天地的不同面向;它们的相同,是这些面向无不落到了一个中字上。如果我们能从儒释道的不同面向中领悟好这个中字,便能得到人生最好的三样东西:雅量,气量,和心量。

儒家中庸,得之可成雅量

很多人理解的中庸都是老好人、和稀泥,其实离中庸的本义差了何止十万八千里。《中庸》中说: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儒家所追求的中庸,本是一个弥纶天地人生、无所不包的最高修养和境界。所以《论语》中孔子说,中庸之德,便是极致。

何谓中庸?《中庸》自己的解释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其实就是王阳明“四句教”中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汉代郑玄也说:中就是中和,庸就是用,中庸便是中和之用。无论如何,中庸都关乎天地人的大本大源,并且有着大用。所以《中庸》中才又说:致中和,天地立焉,万物育焉。宋代程颐的解说最有意味: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永恒不变的理念和原则。一个人有着足够的智慧和修养,才能坚定不移,因为他立足的已经是道,那么又需要改变什么?又有什么可以撼动得了?

一个人只有看得到全盘、把握得住所有,做人做事才能真正的不偏不倚,因为世事本就复杂多变,能够看得到并照顾得到这种复杂,又怎么可能走极端?而一个有智慧和修养的人,必然是平和淡定、不为世事纷扰所动的;一个做人做事不偏不倚的人,必然是让人信服、如沐春风和受欢迎的。而这些,正是雅量。雅量的本义,正是宽宏的气量,举止姿态旷达而潇洒,喜怒不形于色,只是宽容、平和、若无其事,做得到见喜不喜、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遇事不改常态。

达到中庸的修养和境界才能拥有真正的雅量,努力向中庸的标准看齐,则正是通往雅量的路上。如何做呢?还是那句话:做人做事,尽量不偏不倚;看待事情,尽量整体全面;内心之中,尽量淡定平和。

道家中气,得之可成气量

道家注重气,人有人之气,天地也有天地之气。什么是气?气又有什么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已经把一切都说出来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气,就是阴阳,所谓阴阳二气。气的作用,就是和,无论天地人和,终归是一个和字。

如何才能和?就要“冲”。冲就是阴阳二气的对冲,因为对冲而在消长平衡中圆满和谐。这种圆满和谐的状态,正是“冲”字右边那个“中”字;冲之一字,妙不可言。冲气是方法,中和是方向,合之就是中气。一个人身康神和,听他说话我们会说“中气十足”,道理就在这里。

这启示我们:对任何事物,整体看待,全盘把握,才合乎阴阳;有开放的态度,沟通的姿态,让阴阳二气流转,才能冲;阴阳可以对冲,才能和。最后,才能身心皆中气十足。

一个能整体看待全盘把握的人,他的眼界必定是大的,大到极致,便是通达天地宇宙。一颗能够开放和沟通的心,其境界必定是大的,因为已经能够容纳天地、包藏宇宙。而眼界和境界,就是气量。参学道家智慧,说到底也不过是为了做一个大气量的人,也就是大气。

如何才能拥有大气量呢?老子说过,庄子也说过。《庄子·人间世》里讲:托不得已以养中。中,是需要养的,养料则正是人间的那些“不得已”。人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太多的事情都是不得已。有人把不得已看作是苦,智慧通达的人则知道,那正是修行的凭借和资粮。人间是道场,人生是修行,吞得下委屈,才能喂得大格局。格局大了,气量自然大,气度自能非凡。

老子又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中,又是需要守的。守的方式,就是不要多话,也不要多事。但这只是表面,老子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要守护内心的虚静。虚就会大,静就会深,由此而成广大深远。老子告诉我们的,是修心养神;庄子告诉我们的,是处事为人。这一内一外、一养一守,正是在培积中气十足、扩成气量恢弘。

佛家中观,得之可成心量

佛家的主流是大乘,大乘佛教有两个支柱学派,一个是唯识,另一个出现更早并更受推崇,其祖师龙树更是被推为中国佛教的“八宗共祖”。这个学派的名字,正是“中观”。中观的学说,叫做“中道”。

何为中道?中观第一经典《中论》中说得明白:“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佛陀讲缘起性空,中观说真空妙有,含义其实没什么两样,都是说万事万物皆是因缘和合,无自性所以性空;但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而是有和没有的一体不分、圆融为一。中道,就是这有无之间、亦真亦假、妙在其中,天地宇宙、万事万物莫不遵循这一原理。佛家又是讲心的、求悟的,所以当人抵达了中道境界,那么人心自然就与天地万物连接在了一处、融合为了一体。这时,人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人心,还有比这更大的心量吗?

如何抵达中道境界?同样在《中论》的一句话里: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这便是著名的“八不中道”。其精髓,就在一个“破”字——你说生,破去,是不生;你说灭,破去,是不灭;你说常,破去,是不常;你说断,破去,是不断……来什么破什么,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就这样万般破去,剩下的自然就是亦空亦有、亦真亦假。破去之路,就是觉悟之路。我们在生活中,最容易把一些认识绝对化,把一些观念固定化,把生活的轨迹一成不变化;这样的人是迷,这样的人生是作茧自缚,结局只能是僵死和困死。

中道境界则是开放、通达和变通的。我们总说人的心要通透,心只有通,才能透;只有透,才能自在;因为人那时顺应的是万物的趋势,借助的是天地的同力,如何能不自在、不游刃有余?如此,心就活了,格局就大了,心量自然也就打开了。

万法归宗,天人合一

可以看到,儒释道虽然入手处不同,但在“中”这最深的一层上,所言其实大同小异。落到人生的修行上,一个真正有雅量的人,也必然是有气量和心量的;一个有气量的人,也必然是有雅量和心量的;一个有心量的人,也必然是有雅量和气量的。这才是真正的儒释道合一,真正的万法归宗。而一个在雅量、气量和心量上都达到了极致的人,其境界正是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天人合一。

儒释道三家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底色

儒释道

20岁学儒家,40岁学道家,60岁学佛家

如果说人生是一段段旅程,那中国人无疑是幸福的。

每一段旅程,都有不同的智慧支撑着我们。

01

20岁学儒家

20岁,刚刚踏入社会,思想也渐趋成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安身立命?而这些,正是儒家的重要课题,也已经为世人,提供了最好的回答。《大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0岁,在最好的年华里,就是要立志、做事,奋发进取、意志坚定。做事,先立心中志向;成事,先拓胸中格局。而后,自强不息,厚积薄发;不懈怠,不颓废,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儒家教会我们的,不仅是一种“有所为”的精神,更是一种家国情怀的担当。

一代代志士仁人,践行着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做最好的自己,有机会,就用一己之力去改变这个不那么完美的世界。没机会,就致力于让自己变得更完美。不论如何,20岁,只管大胆的向前,而儒学,正是那盏生生不息的灯火,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02

40岁学道家

40岁,有了一定的事业基础和社会地位,便进入了人生的下一段旅程。奋斗了20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后悔、担忧、恐惧、绝望......积累久了,便出现所谓的“中年危机”。所有的想不开,往往都是自己给自己画地为牢、作茧自缚。这个阶段,到了学习道家,重启对人生意义追问的时候了。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非、得失、成败、祸福,都是相对的。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内心的自由和安静。老子认为,道生于安静,像水一样,静,才能沉淀,才能看清一切。庄子讲静观、静坐。庄子寓言“呆若木鸡”,认为最厉害的鸡,像木头那样安静、呆滞。所谓“物物而不物于物”,超越物质,不为物质所奴役,才不会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当人生的困苦,世界的纷扰堆积身前,从心里看轻一切,否则,金钱、权利和名利,都只不过是累赘和枷锁。40岁,以超然物外的洒脱,获得心灵的释然,以乐观旷达的精神,笑对人生。

03

60岁学佛家

60岁,历尽了人间沧桑巨变,看惯了世间祸福成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此时,明白了得到的终究也会失去,拥有的终究也要放手。人生百年,再怎么争,到头来也是一场空。何必那么较真呢。是时候,放下一切了。而正因为有过20岁的努力奋斗,40岁的灵魂修行,此时的放下才有意义。这是一种“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的返璞归真。

历经了人生的风吹雨打,才有了60岁的平和。只做自己,只活在当下。面对世俗芜杂,我只一笑了之。看透了人间只是无常,才有了60岁的不计较。人生就是这样,经历过,才会甘心;经历够了,才会放下。看过那么多爱恨悲喜,无数人在欲海中沉浮,作为过来人,心中更会有一份大悲悯。变得慈祥善良,更体谅他人,更古道热肠,更重人情道义,更加乐善好施......即便已经垂垂老矣,能到此境,人生便也不虚度。

儒风君说:

作为中国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其实并不高深莫测。而是与我们的人生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既执着于现实人生、积极入世,又能跳出来、不执迷于世俗的成败得失。不论身处顺境逆境,保持着豁达、慈悲的心境。如此,便是最好的人生了。

儒释道

跟儒家学入世,跟佛家学出世,跟道家学超世

儒释道,是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儒家的真精神是入世,佛家的真精神是出世,道家的真精神是超世。跟儒家学入世,学的是拿得起、有正气;跟佛家学出世,学的是放得下、有静气;跟道家学超世,学的是想得开、有大气。合之,便是以出世之心,凭超世眼界,做入世之事。这便是儒释道带给我们最好的人生启迪。

跟儒家学入世:入世,要拿得起

儒家是追求入世、讲究做事的,要求奋发进取、勇于担当、意志坚定。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拿得起”。

什么是“拿得起”?且看这个“儒”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需”,合起来就是“人之所需”。人活世上,有各种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就需要去获取。去拿,并且拿到了、拿对了,就是拿得起。怎样才能拿得起?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曾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须经过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体现的正是儒家精神,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登上高楼,远眺天际,正是踌躇满志,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一腔抱负。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越大的事业,需要越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经受越大的磨难和困苦。这个世间,从来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说的是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这其中蕴含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

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径,也是事业成功的完整过程。

跟儒家学入世:入世,要有正气

入世,要以正气为基,否则必入邪路和不归路。

儒家讲正气,何为正气?于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间的至大至刚之气,文天祥《正气歌》中所以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于人,便是光明正大、刚正不屈之气,文天祥《正气歌》所以又说: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这就是孟子“浩然之气”的含义,天道在其中,人道也在其中。

人心中的浩然正气到底是什么?孟子也说得清楚: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这种气靠的是正义和道德的日积月累,否则只会消退无力;只会存在于真君子的身上,绝非伪善的人挂个招牌就能拥有。所以,浩然正气,靠的是养;养,靠的是诚。唯有真心追求之人,方可靠近。

如何养呢?气概浩大的孟夫子也明白跟我们说了:夫志,气之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志,是气的统帅,志向着哪里,气就跟随到哪里。养气,先要立志;立什么样的志,就会养什么样的气;要养浩然之气,必靠浩然之志。浩然者,盛大也。所以元代王冕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正气满乾坤;西晋杨泉言:一身正气为人师,两袖清风能生威。

跟佛家学出世:出世,要放得下

佛家是追求出世、讲究清净的,要求能看到《金刚经》所言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做到《心经》所言的“照见五蕴皆空”。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放得下”。

什么是“放得下”?且看这个“佛”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弗”,弗的意思是“不”,合起来就是“不人”和“人不”。不人就是无人,也就是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困缚;人不就是懂得拒绝,也就是放下欲望,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两点能做到,就是放得下。

如何才能放得下?唐代禅宗高僧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境界,那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最初,比如年少之时,心思是简单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这样看待世界当然是简单而粗糙的,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但同时,正是因为简单而不放在心上,于是不受其困扰,这就是放下的心境。只是还太脆弱,容易被现实击碎。

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这时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怀疑的,警惕的,复杂的。于是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容易变得争强好胜、与人比较、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大多数人都困在这一阶段,虽然纠结、挣扎、痛苦,这却恰恰是顿悟的契机。因为看到了,才能出来;经历了,才能明白。

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那些保持住本心、做得到忍耐的人,等他看得够了,经得多了,悟得深了,终于有一天豁然顿悟,明白了万般只是自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生会走向灭,繁华会变成寂寞,那些以前认为好的坏的对的错的,都会在规律里走向其应有的结局,人间只是无常,没有一定。这个时候他就不会再与人计较,只是做自己,活在当下之中。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世俗芜杂,我只一笑了之。这个时候,就是放下了。

第一重境界,是出得来,而进不去;第二重境界,是进得去,而出不来;第三重境界,才是进退自如、来去随意。放得下,是因为看透了、超脱了,所以随缘。

跟佛家学出世:出世,要有静气

出世,要以静气为基,心不净一切免谈。静,对立面是乱;乱的根由,是欲。佛家能入静,就是因为能够无欲。无欲是因为看得透,看透的便是《金刚经》里那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生如一梦,诸事皆梦境,如《永嘉大师证道歌》中所言:梦中冥冥有乐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因为看得透,便能放得下。

跟佛家学静气,学得便是这种看得透,放得下。《华严经》里佛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告诉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可以做得到的。佛偈又讲: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又告诉我们必须看破、放下,不可妥协,不能拖延。

如何才能做到呢?要说怎么做,就已经错了,因为我们的欲盛、心乱,正是因为我们总是要这样做、那样做,背后脱不开一个有所求。而抛开这些念头,将应该怎么做交给随缘,事来则应,当行便行,便自然能够静下来。

所以梦窗禅师说:眼中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衡山上有首诗也说:何事人间频乞食,此心已是负烟霞。学会无事,正是静心的最好法门。

跟道家学超世:超世,要想得开

道家是追求超世、讲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想得开”。对待任何不如意的事物都“心要宽”,要达到庄子的乐逍遥境界,乐观正派,不自寻烦恼,不自作自受。

什么是“想得开”?且看这个“道”字——一个“走”字旁加一个“首”字,也就是脑袋走或者走脑袋。脑袋走就是动脑子,尽量透彻;走脑袋就是依胸中透彻而行,尽量顺应规律。合起来,就是要明道,并依道而行。这种智慧,就是想得开。

如何才能想得开?哲学大师冯友兰曾提出“人生四重境界”说,其中最高那层境界正是道家境界,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一是自然境界。有些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社会的风俗习惯,而对所做的事并不明白或者不太明白。这种“自然”并非道家那个自然,而是指混沌、盲目、原始,那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就是这种人。

二是功利境界。有些人,会为了利己而主动去思考和做事,虽然未必不道德,却必定是功利的,而且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三是道德境界。有的人,已经超越了自身,而开始考虑利人,譬如为了道义、公益、众生福祉而去做事。他们的眼界已经超越自身而投向了世间,胸中气象和站立高度已经抵达精神层次。

四是天地境界。当一个人的视野放到了整个天地宇宙,目光投向了万物根本,他就抵达了天人合一。这时他就已经不需要动脑子了,因为天地宇宙就是他的脑子,已经事事洞明,就像电脑连接到了互联网。这种境界,正是道家境界。

这四重境界,境界越高就越想得开。想开到什么程度,则决定于人的视野放到多大,眼界拔到多高。人处平地,到处都会遮眼阻路;人登顶峰,世间便能一览通途。这就是想得开的秘密——眼界大了,心就宽了;站得高了,事就小了。想不开,往往都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眼光和思维所涉及的面,尽量往大了走、往高了去,则是人人可以努力靠近的。

跟道家学超世:超世,要有大气

超世,要以大气为基,气不大不足以容天地。

道家的特质,就是“大”,眼界大,气象更大,直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种眼界与气象来自何处?来自将眼光投向天与地,将洞察直抵道与气。合之,才有了内敛其内的大道,与显明其外的大气。

于是老子才看到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才推导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才郑重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这一切,都由一句话来贯通——“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概括成一个词,便是大气。

所以真正的大气,可以通天彻地,一气贯通而天地和。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居天地间而法天地之大气,这种境界便是庄子《齐物论》里那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有了这种眼界和气象,世间那些迷人眼的东西又算什么?为人处事自然可以大气豪迈。

怎样才能学到道家的这种大气呢?要以大道为心,以自然为意,以日月为双眼,以天地为视野。别怕高不可及,说白了,就是以大观小,以全看缺。在做人做事、看待问题上,只要能力求更有高度、更加整体,不狭隘、不偏颇,便已经是在抵达大道、通往大气的路上。

- THE END -
Tag:

人可工作室

11月11日13:47

最后修改:2024年11月11日
0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