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当自强

人可工作室 2020-6-18 102 6/18

国产当自强

台积电(视频)

中芯国际(视频)

2020年1月,华为海思将14nm的部分领域的芯片代加工的订单给了中芯国际,之前中芯国际一直给华为海思代加工的是28nm骁龙400系列芯片。之后,华为陆续转单给中芯国际,那么为什么华为要下单给中芯国际,中芯国际为什么会比全球晶圆代工巨头台积电更可靠呢?

一、两家公司性质不同

台积电全名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英文简称:TSMC,属于半导体制造公司。成立于1987年,是全球第一家专业积体电路制造服务(晶圆代工foundry)企业,总部与主要工厂位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市科学园区。

1987年,张忠谋创立台积电,目前,台积电市值2690亿美元,超过英特尔成全球第一半导体企业台积电是台湾的公司,虽然台湾属于中国,但台湾与美国的关系同样非常密切。

中芯国际全名为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是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芯片代工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主要业务是根据客户本身或第三者的集成电路设计为客户制造集成电路芯片,中芯国际是纯商业性集成电路代工厂。

很显然,台积电是台湾公司,而中芯国际是内地公司。

二、中芯国际代表国家方向

我们先看看中芯国际的股东情况: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芯国际的前两大股东为大唐控股(香港)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7%,背后的控制人是大唐电信科技产业控股有限公司。第二大股东是鑫芯(香港)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5.76%,背后的控制人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基金”。

而根据中芯国际在5月15的公告,国家大基金二期与上海集成电路基金二期同意分别向附属公司中芯南方注资15亿美元、7.5亿美元。按照当下汇率计算,注资分别折合人民币106亿元、53亿元。

中芯南方专注于14nm及以下先进工艺,当前产能已达6000片/月,目标产能为每月3.5万片。投资总额达102.40亿美元。其中上述各订约方对中芯南方的投资总额为90.59亿美元。此外,中芯国际会把科创板上市募集资金中的40%用于中芯南方一期(即SN1)项目。

在完成注资之后,中家大基金将持有中芯南方37.63%的股份,上海集成电路基金将持有中芯南方23.576%。这意味着,中芯国际正在成为我国半导体行业中名副其实的“国家队”

三、中芯国际将退出美股,登陆A股

中芯国际之前主要在香港上市,并通过在美国发行存托凭证的方式在美股上市,但自前几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温,美国对中国的科技产业不断进行打压,在去年5月24日,中芯国际发布公告称,将根据美国证券交易法申请自愿将其美国预托证券股份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之后,中芯国际证券交易将集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进行。

去年A股成功创设了科创板,中芯国际也即将回归A股,登陆科创板。5月5日晚间,中芯国际发布公告,拟发行不超过16.86亿股人民币股份,于科创板上市。

据公告估计,按目前中芯国际H股股价发行新股,本次最高募集资金金额可超过 人民币200亿元。公司表示,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拟约40%用于投资于“12英寸芯片SN1项目”,约20%用作公司先进及成熟工艺研发项目的储备资金,约40%用作为补充流动资金。

四、华为需要更紧密地与中芯国际合作

虽然中芯国际是国内最先过量的晶圆代工企业,但与台积电仍有一定的差距,从市场份额和技术实力上来说,都需要中芯国际继续追赶。

而美国不断对华为进行技术封杀,在此之前台积电称,供给华为的产品中,美国科技含量低于25%,不符合“美国最低技术含量规则”,美国无权限制台积电的正常商业合作。但近日,美国准备直接修改“外国直接产品规则” 从而达到限制的目的。

再加上台积电在5月15日宣布,将投资120亿美元在美国新建工厂,用于未来生产5nm芯片,市场也普遍担心未来台积电会因为美国方面的压力而对华为进行断货,那么华为的芯片就无法生产出来。所以华为海思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中芯国际合作,中芯国际在获得大基金的注资并在科创板上市后,可以通过大量的产业资本投入,加大研发的速度,对国际先进技术进行追赶,那么即便是未来台积电真的迫于美国压力而终止为华为代工,华为还可以让中芯国际进行代工。

虽然中芯国际生产更先进的芯片,也需要用到荷兰的ASML的EUV光刻机,而光刻机是欧美多国技术的结合体,可能也会受到限制。但未来随着我国在光刻机技术上的突破,并非说永远都一定依赖于美国。但是如果只靠台积电的话,就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确实对于芯片供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来说,中芯国际肯定是比台机电更可靠,更值得依靠。我们都知道台积电的背后股东是谁,他们同美国之间的关系也是扑朔迷离,同华为的合作也仅仅是为了挣钱。但是中芯国际可就不同了。

华为向中芯下单,与其说是中芯靠得住,不如说是国家靠得住。与其说是中芯接华为的订单,不如说是国家在接华为的订单。与其说是接华为的单,不如说是在帮华为续命。

首先,华为现在在国内已经是国家重点关注和支持的企业。不仅仅是因为华为体量大,纳税多,也不仅仅是因为华为引领了通信产业5G的发展方向,更重要的在于华为已经是中国科技企业的一面旗帜。

这面旗帜筚路蓝缕、劈荆斩棘的成长历程和他如今所达到的成就,生动体现和展示了中国以及中国人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那就是独立、自主、勤奋、自强、有理想、有骨气,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

可以说,中国虽然有很多的优秀企业,但在国际上最能体现、最能代表中国人奋斗精神、民族性格的企业是华为。

美国与其说打击、遏制的是华为的技术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不如说美国是把华为当中国在打、在遏制。干掉了华为,扼杀了华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民族信心、民族精神的一次打击。

若华为这次被美国干倒,将会使无数的中国企业、无数的其他国家的企业,对美国产生巨大的忌惮心理。造成的结果就是这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将始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违逆美国的任何指令。

若如此,这些企业的独立自主将不复存在,这些企业所属国家政府对这些企业的期冀将全部落空。世界上除了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想在科技上再和美国一较高下,将几乎成为不可能。美国染指之处,其他国家将极大受限。世界科技发展的天花板将由美国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设定,其他国家想“科技兴国”将成为不可能,其他国家的科技企业将永无出头之日。到那时美国可真的就雄霸天下了。

中国之所以必须全力支持华为,其根本原因也正在于此。总不能让自己的民族标杆企业就这么轻松的被美国毁掉吧?

若一个国家,连自己的标杆企业都支持不到、保护不了,那国内的其他非标杆企业还有何安全感可言?

若企业对自己的国家都没有安全感,他们会怎么做?他们要么只能在企业发展上浅尝辄止,差不多挣俩钱、挣俩快钱得了,要么会选择更安全的地方、能保护他们的地方去发展。

这种后果,我们的人民政府如何能接受?于情于理、于道义于利益都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

所以,如果像中兴的情况似的,把柄在别人手里没有办法,也就罢了,那只能忍了。既然现在华为作为企业都这么争气,国家有什么理由不去支持他、不去保护他?

有能力有骨气的孩子,父母总是会偏爱的。

而华为现在如果单从科技研发方面并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产业链和供应链链的配合能力。这其中芯片的制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短板。华为虽然可以自己设计自己的麒麟芯片,但把芯片从图纸变成成品,却需要其他企业代工。这之前主要是台积电和一部分中芯国际,而现在台积电已经不受控了,只能指着中芯国际了。

为什么选择中芯国际?

1.有合作基础。

之前在华为的所有芯片代工订单中,台积电大概承担了50%,中芯国际大概承担了30%,其他企业承担了差不多20%。

而中芯国际和华为的合作至少已经五六年了,在合作过程中建立的沟通管道和业务衔接是顺畅的,把订单给中芯国际,从业务流程和企业之间的衔接来说比较方便。

2.在国内也只有中芯国际能够基本满足华为的技术要求。

目前中芯国际能够做到12nm,但还没有量产。这个水平与台积电的5nm、7nm相比,虽然有差距,但有总比没有强。而中芯国际目前正在向着7nm、5nm进发。只要资金到位,攻克这个级别是早晚的事儿。

国内其他的芯片代工企业目前还顶不上。所以从技术上必须选择中芯国际。

2.中芯国际虽然是一个上市公司,但它的大股东是国有控股

国有控股的概念就是这个企业的运作、控制权、人事权是归国家所有的。既然国家层面都在支持华为,那中芯国际支持华为当然靠得住,因为这是国家意志,而不仅仅是企业的商业考量。

3.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中芯国际的几乎所有生产基地都在国内,都在大陆。

说句直白的话,有些企业哪怕你不是国有企业,哪怕你是外国企业,只要你的生产基地是在某一个国家。当发生战争或极端情况时,这个国家是有权、有能力直接征用你的厂房工人生产设备的。反之,如果一个企业虽然你是国有企业,虽然你是某一个国家的企业,但如果你的生产基地不在这个国家控制范围之内,当发生战争时,你的生产能力也是不受控的,甚至会为敌所用。

所以,华为把订单下给中芯国际,觉得中芯国际靠得住的逻辑是这样的:国家支持华为,国家控股中芯国际,华为把单下给中芯国际相当于把订单下给国家。只要国家一直在支持华为,华为下给中芯国际的订单就靠得住。

现在唯一的缺憾就是中芯国际的技术水平还并非世界顶级,还不能完全满足华为的技术要求,这点还需要继续努力。但是,以国家现在的支持力度,也许不需要时间太长,3~5年,半导体芯片生产这个行业中国没准又会闯出一条自己的新路来!

国产当自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华民族是韧性十足的民族,愈挫愈勇、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越是境况艰难,越是斗志昂扬,越是面临危局,越是英雄辈出。

十四年抗战、一抵十七的抗美援朝、建国后的被封锁、苏联老大哥的半路撂挑子、九八抗洪、汶川地震、2003非典、2020-2023抗击新冠疫情,哪一次不是危机重重?而哪一次不是先置之死地而后如凤凰浴火般重生?

过往的历史让我们有信心战胜任何困难,现实的经济基础、科技基础也让我们有底气打赢翻身仗,而中国人民在面临外部挑战和压力时团结如铁的民族凝聚力、民族韧性更让我们对扛过接下来一段可能非常艰难的日子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没有伤痕累累,哪有皮糙肉厚?”

被“碾压”的中芯国际

2020年华为利用120天缓冲期内向台积电下了大量的7nm、5nm订单,金额高达7亿美元,2020年底前所有的麒麟芯片都将在9月15日前全部交付。但据相关人士预测,随着华为5G相关设备的大规模出货,华为的芯片库存或许只能维持到2021年初。

放弃台积电,转向三星、联发科购买芯片或许是一条出路,华为轮值CEO徐直军曾在3月底提到了这种可能性。但三星、联发科在制造中也都使用了大量美国的技术、设备,未来也面临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由此可见,未来华为的芯片制造或许只能依靠中国内地,而目前国内芯片代工厂商中,稍有希望的只有中芯国际。然而,相比台积电成熟的5nm工艺,中芯国际需要追赶的路还非常远。

据中芯国际的最新财报显示,2020年一季度,其营业收入仅64亿元,净利润为3.48亿元,毛利率仅21.58%,仅有台积电的一半不到,主要是因为其收入来源至少50%收入来自于90nm制程产线,可谓技术差距决定利润差距。

经过多年的研发投入,中芯国际已成为内地唯一能够提供14nm制程的晶圆代工企业,称得上是国内最牛芯片制造厂商。但与台积电仍相差一至两代的代工能力,毛利率差距也非常大。台积电的晶圆制造工艺世界领先,牢牢锁定了高通(92.230,+1.13%)、苹果、华为等头部公司的明星芯片巨头。直接结果就是,毛利率接近50%,而中芯国际仅为其一半。另外,据市场调研机构拓墣产业研究院统计,2020年一季度全球十大晶圆代工厂营收排名中,中芯国际占总市场份额的4.5%,位列第五,而行业第一的台积电独占了54.1%的份额。

华为当自强——上甘岭精神

“修桥,修路、修房子,已经习惯了,只要砸钱就行了,这个芯片砸钱不行的,得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中国要踏踏实实在数学,物理,化学,神经学,脑科学,各个方面努力地去改变,我们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站得起来。”这段话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2019年5月接受《面对面》采访时说的。关于中国如何才能成为芯片强国,任正非认为“高级人才”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在华为麒麟芯片出世之前,中国半导体产业一直处于“无芯”时代,正是华为的出现才让“中国芯片”完成破冰行动。

为什么会是华为呢?

因为华为拥有700名数学家,800名物理学家,120名化学家,6000名基础研究专家以及6万名工程师,平均每年的研发投入上千亿。此外,华为更是积极推动“天才少年”计划,面向全球出重金招聘数学、计算机、物理、材料、芯片、智能制造、化学等相关领域的青年学者,并安排导师以及重大课题加以培养。比如去年12月份,华中科技大学刚毕业的青年博士左鹏飞就收到了华为“天才计划”的offer,直接拿下了200万的年薪。

任正非一心想要搜罗人才,培养人才,并以此打破美国芯片封锁。然而在近日,美国顶级芯片专家名单曝光,前5名竟然都来自中国!这恐怕是任正非也没有想到的!任正非指出“人才”才是中国芯片产业崛起的关键,结果却发现中国顶尖材料科学家纷纷外流,这恐怕是任正非也没有想到的!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曾经的清华天才林烨。因表现优异被公费送往美国深造,结果学成之后却选择留在美国。不仅如此,在祖国最需要导弹的时候,林烨竟然还主动放弃中国国籍,加入美国波音公司帮助美国制造出了美国新一代陆基洲际导弹民兵洲际导弹——民兵洲际导弹。如今历史似乎又再一次重演,美国最顶尖芯片材料专家的前五名竟然都是来自于中国,他们又再一次成为美方“断供”中国芯片的帮手!很多人认为顶尖光刻机才是制约中国半导体发展的主要因素,但是其实这就是一个“美国陷阱”。它让我们把注意力更多用在“买设备”上面,而忽略了去培养属于自己的芯片人才。

我们要深深地记住,一台光刻机的到货并不能振兴中国半导体产业,唯有培养出源源不断属于我们自己的“高级芯片人才”才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强大的根本!

这些年来我们在科技、军事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美国相比从原先的20年以上差距缩短到10~15年,必须承认与美国的实际差距,必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但话又说回来,无论美国如何打压华为,华为依然能够茁壮成长,华为不会死!

首先,华为是一个有超强执行力和战略能力的公司,从他过去这些年在科技领域的生存能力和超强的战略执行力就可以看出,为什么2019年华为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会突然猛增几近翻倍,是因为华为把很多海外市场的业务人员调回国内,这些具有超强战斗力的人员下放到国内的一线市场之后,对整个手机市场带来的近乎狂风暴雨的冲击,华为的市场占有率从年初的26%左右冲到年终的接近50%,非常恐怖。

梁宁说过一个数字,2016年的时候,小米围绕手机业务的直接研发人员大概是200个左右,而同年正好是华为手机发力的时候,华为在手机研发上投入的人力是12000人,几十倍的投入差异,带来的就是结果的差异。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华为的做事风格,我相信华为后面不管怎样调整战略,他们这种超强的战略执行力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一方面减少失血,一方面攻坚市场。

其次,国家不会坐视华为被制裁而没有反制措施,华为是目前中国高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国家不会允许明珠蒙尘。制裁华为带来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我国的对等反制,一些美国的企业可能也会进入我们的“实体清单”,双方都有人质在手之后,比的就是谁更能够承受流血而不认怂,中国人的韧性和耐受力以及团结性我认为应该是要比美国强的。

最后,中国是全球最大规模的统一市场,拥有对于其他小国来说近乎无穷的战略纵深,对华为来说,最糟糕的情况就是手机业务暂停,次糟糕的情况就是海思的业务暂停,手机芯片外采,比如跟高通购买。然后等待其他国产配套技术的成熟,我认为即便最坏的情况发生,手机业务暂停了,华为也死不了,消费者业务占了华为的40%多的占比,刨除电脑、路由器、智能音响、运动手环等业务,手机可能占比30%左右,少了30%业务,还有70%的运营商和企业业务,这两块华为基本都可以做到去美国化,即便再刨除一些影响,华为保住目前50%的业务,会重创,但是不至于会立即死掉。并且可以预见随后应该运营商业务和企业业务会获得大规模的增长,一定程度弥补消费业务的重创。

一句话就是,团结的拥有巨大市场的中国,是华为最大的后盾,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次看起来是中美关于哪边科技领先的争夺,其实背后是国运之争,已经憋屈了100多年的中国人不会允许任何人打乱我们重回世界之巅的步伐。

当然,这些话看着过瘾,实际博弈的过程肯定是异常惨烈的,代价可能是巨大的,很多人已经适应了过去三四十年我们的一帆风顺,稍微有点逆风就开始哭天抢地,觉得天塌下来了,我觉得过去几十年的顺风顺水不是常态,未来的博弈冲撞磨难奋斗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逆水行舟才是人生常态。脆弱的人已经跪了,但是真正的不屈的国人才开始摩拳擦掌开始投入战斗。并且,多数人对战争的理解是错的,战争不只是由拼搏和牺牲组成的,还是由忍耐和煎熬组成的,未来的日子可能会艰难和煎熬,但是,我们终将胜利。

- THE END -
Tag:

人可工作室

11月12日14:59

最后修改:2024年11月12日
0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