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腰傣
是汉族文人给红河中上游地区的傣族取的绰号,一般指新平县、元阳县、元江县等地的傣族。居于中国境内红河流域、金沙江畔的花腰傣约8万余人,而新平县漠沙、戛洒、水塘100公里长的河谷地带,就有4万多的花腰傣人栖居于此。
服饰
传说他们是当年南迁队伍中的滇国王室后裔,保留了古代王族服饰的古朴典雅、雍容华贵,特别是腰部彩带层层,挂满樱穗、银泡、银铃等闪亮挂件,绚丽斑斓的精美图案,也因此被汉族文人称为“花腰傣”。
花腰傣的服饰装束和不少出土的滇国青铜器中古越人服装十分相似,与古滇国王族遗风一脉相承,从服饰里折射强烈的地域特色,不但具有古滇国的遗风,还闪耀着傣家人的风采。
在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以服饰特点来命名的民族支系屈指可数。新平的花腰傣分为傣雅、傣卡和傣洒三支,服饰大体相同,局部略有差异。她们的服饰以华美艳丽而闻名,它代表着花腰傣这个民族真正具有文化的韵涵,这种古老服饰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奇迹,是花腰傣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印证,服饰的差异是花腰傣与其它傣族的重要区别。
黑色是花腰傣服饰的基调,黑色自然有一种空间深度,因而各种亮丽醒目的装饰色跃然而上,点缀着黑色的头饰和衣裙,整套服饰运用了玄吉之色对比,玄吉即红黑两色,头帕上、袖口处、裙摆边缘的红增添了不少典雅与变幻。
琳琅的银饰异常抢眼,对于花腰傣而言,金属的耀眼光芒和碰撞声响,同样是一种美的体现,对称均衡等服装组合的规则在花腰傣服饰中并不明显,她们的上衣、筒裙层层叠叠,搭配出一种错落的立体感。
西南地区荆棘丛生、蚊虫横行,绑腿则是必不可少的防护装备。花腰傣妇女无论是赶集还是劳动,头上总戴着一顶特别的斗笠,小小笠帽不仅能遮阳还更多的显示了它的装饰功能,变幻出无尽的风情,再加上腰间别着的小秧箩,上下呼应,有一种乡野劳作的美感。
传承
除了精美的衣饰之外,身体本身也是表现美的重要对象,中老年傣族妇女的染齿和纹身体现着远古先民原始蒙昧的审美意向。由于没有文字,花腰傣的历史文化传承更多的依靠口传文字、歌舞和身上的服饰。
她们从小就要学习弹棉纺纱、织布染制、绣花裁衣。从出生起外婆和母亲就开始为女儿孙女缝制华美的嫁衣盛装,一针一线都包含了亲人的祝福和爱。
初学刺绣还有专门的开学仪式,寨子里的妇女们都来唱歌谣:“卜少灵似俏花鸟,样样活儿都会做,左摇纺车右拉线,纺车摇得吱吱响,线儿根根细又长,赛过蜘蛛网上丝,寨头纺线寨尾夸,秀手根里会长花,玉秀尖上会弹棉……”
居住
在新平县花腰傣居住的村落里找不到印象中典型的傣家竹楼,到处看到的却是用土夯起来的“土掌房”。这种用土建的房子吸热慢、散热慢,可以自动调节昼夜温差。特别适合云南的山区、半山区、河谷等气候炎热地带居住。
饮食
花腰傣世代“饭稻羹鱼”,习惯于食用水生动物和天然植物食品。平时饮食以酸性为主,“牛肉汤锅”是当地有名的特色菜品。在当地流传“糯米饭、咸鸭蛋、干黄鳝、二两小酒天天干”的顺口溜,概括了平日饮食的精华。
婚嫁
结婚前一天,新郎新娘不得相见。迎亲时,在土掌房上泼吉样水,婚礼上,长辈为新人圈线,举行“浇水灭火”仪式,表示赴汤蹈火永不分离;夫妻同食蛋黄饭,共饮交杯酒,举行抓饭仪式,表示不畏险恶,有饭同食。
节庆
花街节- 每年正月初三至初五,花腰傣独有的节日,充满了浪漫柔情的味道,被称为“东方情人节”,又称“赶花街”。你会看到全镇身着盛装的花腰傣少女赛装、赛美的节日,同时也是男女青年交友、择偶的节日。传说受到花腰傣“雅摩”的祝福与红线的情侣就可以天长地久,白首不分离。
沐浴节-沐浴节是花腰傣的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小伙子们收拾利落,姑娘们打扮漂亮,在祭奠过寨神后,好友相邀、老幼相携,到特定的河流、小溪、水池集体嬉水欢歌、泼水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