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链全景图
以下是正文:
新能源在“碳中和”,“3060”目标背景下,长期投资的一个优质赛道。当下新能源方向可能估值都不便宜。从产业链和未来3年左右时间,产业链内核心环节、优质公司、产能持续扩充,有大成长空间的公司依旧值得跟踪关注。
也是未来几年价值成长投资绕不开的方向,今天整理新能源产业链核心方向和产业链优质龙头标的。供大家参考梳理产业链上下游,涉及锂电池、氢燃料、锂电池各核心环节产业链、光伏、风电、充电桩等30个产业链环节。
以下是正文(建议收藏):
电池产业链全景图
锂电池产业链全景图
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全景图
燃料电池催化剂产业链结构图
燃料电池膜产业链结构图
燃料电池产业链结构图
锂电池负极材料产业链结构图
硅碳负极材料产业链结构图
动力电池电解液添加剂产业链结构图
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结构图
锂产业链结构图
锂电池隔膜产业链结构图
锂电池电解液产业链结构图
锂电池粘结剂产业链结构图
锂电池正极材料产业链结构图
充电桩产业链全景图
光伏产业链全景图
核电产业链全景图
风电产业链全景图
电解铜箔产业链结构图
储能材料产业链结构图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产业链结构图
钴产业链结构图
光伏背板产业链结构图
铝塑膜产业链结构图
质子交换膜产业链结构图
储气罐产业链结构图
光伏浆料产业链结构图
光伏玻璃产业链结构图
风电叶片产业链结构图
多晶硅产业链结构图
未来尚远——氢能源产业链简析
全文较长,各产业链公司在第五部分,诸位看官还请耐心~
一、氢能源的未来
高中时,我们就学过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
热值高,密度小,排放物仅仅只有水蒸气,清洁又环保,可以说氢气是最完美的燃料。
但很可惜,我们无法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氢气,而通过电解的方式制取氢气,所消耗能源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产生氢气所能贡献的价值。(至少我上高中时,老师是这么说的)
那么,氢能发展到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
截止2020年底,我国氢能产量和消费量均已突破 2500 万吨,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为7355多辆,已建成加氢站128座。《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0》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交通运输、储能、工业、建筑等领域广泛使用,氢能产业链产值扩大,产业产值将超过10万亿元,全国将进入氢能社会。
别看2050年的产值10万亿好像很唬人,如果按照茅台现在2万亿市值,年化10%的增幅来计算,2050年也有35万亿市值了,所以预期来看,产业发展天花板并不是很高。
但是!氢能的未来不在于自身带动的产值高低,而在于其作为储能介质与波动巨大的可再生能源的结合。
二、氢气制造
氢能产业链的区分十分简单,按照制造——储运——应用即可划分为上中下游,先来介绍下氢产业链的上游,制氢环节。
制氢按照不同的工艺可以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三类。
其中“灰氢”为目前我国的主要制备工艺,即利用传统化石能源制取氢气,同时排放温室气体。
而目前我国的几个龙头煤化工企业,基本已经过度到了“蓝氢”阶段,即利用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CS)降低碳排放。
少数顶级化工企业,例如宝丰能源,已经开始尝试“绿氢”生产工艺,前不久宝丰能源投资了10个亿用以建设分布式光伏制氢电站。
煤制氢是煤化工中的重要环节
虽然绿氢很好,但绿氢在2020年我国的氢气生产总量占比中还不足1%,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绿氢(电解水制氢)太贵了。
表格中的电价偏低,一般弃电由于地理位置原因,氢气运输成本会高到无法承受,因此弃电制氢需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而大部分省市的工业用电价格也要高于0.6元/kwH,具体还和电压等级相关,但哪怕是0.6元的电价,制备1kg氢气所需要的成本也比传统化石能源制氢贵了2倍左右。
因此,为了有效提高“绿氢”占比,在地理位置优越地区,开展分布式光伏制氢,即可以降低用电成本,在各制备氢气的方式中,占据成本优势,又可以使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避免并网对电网产生冲击,可谓是一举多得的举措。
三、氢气储运
除了生产制备成本外,运输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也是氢能无法得到大规模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氢气储存方面,按储存的容器不同,主要可以分为:
1、盐/岩洞氢气储存
是目前大规模氢气储存的最佳方式(低成本、高可行性),但是该类储存方式受到天然地理条件的直接制约,对于天然盐矿床资源缺乏区域并不具备可行性。
受制于洞穴位置限制,在幅员辽阔的中国,不具备大规模铺开应用的可行性。
2、高压容器储存
在氢气用量较小且运输半径有限的情况下,采用高压气态储存在经济性和实用性上最优。
一般我们常用的氢气储存容器为高压气瓶,气瓶材质为金属(钢),氢气在遇到金属时会发生“氢脆”现象,使得金属变脆,长期使用会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而氢脆现象至今没有一个较好的处理方式。
氢脆是溶于钢中的氢,聚合为氢分子,造成应力集中,超过钢的强度极限,在钢内部形成细小的裂纹,又称白点。氢脆只可防,不可治。氢脆一经产生,就消除不了。
储氢罐
而在氢气运输方面,目前主要运输手段有三种,高压气氢、低温液氢和管道输氢。
其中高压气氢运输是现下主流的运输方式(配合高压容器储存),但也同样受到“氢脆”问题的困扰。
日本大规模推广的碳纤维气瓶
为保证氢气储运过程中的安全,氢能源利用走在前列的日本推出了碳纤维气瓶,但目前看来碳纤维气瓶的制造成本仍然过高。
此外,氢能运输成本与储运距离和储运量有密切关系。
短距离低用量(城市内)适合高压气态储运,但是需要高压容器的投资建设;中距离低用量(城际间)适合液氢储运,但是仍需要技术进步推动降本;长距离高用量(洲际间)适合管网运输,但是需要高额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四、氢气应用
氢气的应用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应用于工业,氢气是煤化工的重要原材料,同时用氢气炼钢替代焦煤也可以极大程度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氢燃料电池,燃料电池与动力电池之争已经很多年了,目前虽然在交通领域,基本定调交通电气化,但在一些特殊场景下,氢燃料电池因其能量密度高的特性,具备一定的优势,比如飞机滑行期间代替化石能源供能。
3、储能。我最看好的应用方式,但问题如上所述,氢气的储运难度很大,虽然可以利用氢气储存下来分布式能源提供的能量,但如何将这部分能源输送出去难度很大。
五、氢能源产业链
5.1 制氢环节
按前文所述,目前我国的氢气制取环节主要以煤制氢为主,煤制氢也主要为化工企业,其制氢气的目的主要为生产后续化工产品而非出售。
按照利用的方式不同主要有:氢气制氨、氢气炼油、氢气制甲醇等。
代表企业:中国石化、中国神华、恒力集团、华鹏化工等。
以上企业基本代表着传统氢气制备工艺(言外之意:没前途)。
电解水制氢体量虽然只占到了1%,但其发展代表着氢能源的未来,目前电解水制氢气主要分两大阵营,传统化工企业与能源企业。
代表企业有:光伏巨头隆基股份,五大发电集团,宝丰能源,中泰化学等。
对于前两者而言,探索电解水制氢气是在摸索电能利用的新形势,挣钱是次要,押注未来发展趋势是主要目的。
而对于宝丰能源和中泰化学,作为传统的化工企业,涉足光伏制氢,一方面是由于地处西北(宁夏、新疆),光照资源丰富,用电成本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响应国家双碳目标的号召,在未来碳交易市场中, 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因此,在制氢环节,重点关注宝丰能源和中泰化学,两者产品价格均处于历史高位,而其发展的光伏制氢工艺,成熟的CCS技术,也将为其在未来的碳交易中获利。
5.2 储氢环节
储氢目前还有关键技术和成本问题尚未解决,短期内并不看好储氢版块,A股标的也较少,比较正宗的有:深冷股份。
5.3 氢气应用
- 化工版块:上文提到的中泰和宝丰;
- 钢铁版块:八一钢铁、新钢股份等;
- 交通版块:中石油、东方电气、厚普股份、美锦能源、深圳燃气等;
- 储能版块:暂未有专注于氢气储能的上市公司。
以上企业,重点推荐美锦能源,美锦能源几乎拥有氢能源制备应用的全产业链,可以说是集上中下游于一身,根正苗红的氢能源公司。
美锦能源旗下飞驰燃料电池客车
在制氢方面:美锦能源是焦化龙头之一,拥有“煤-焦-气-化”完整的产业链,其子公司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氢气生产厂家之一,是北京市唯一具备合格资质氢能生产厂家。
在储运方面:在京津冀地区,美景能源已经完成了制、储、运、加(加氢站)全产业链布局,同时在山东、渤海湾、大湾区等地区均有氢能产业链布局。
在应用方面:
- 美锦能源控股华南地区最大的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整车企业——飞驰汽车,主要生产燃料电池客车、厢式物流车、轻重卡等商用车。
- 公司参股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在国内燃料电池电堆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
如果未来氢能源的发展步入类似光伏这样的市场驱动阶段,我相信美锦能源就是下一个隆基股份。
六、结语
目前氢能的发展还处在政策驱动环节,产业链上下游的成本还显著高于市场上的其他可替代能源,而氢能的应用形式正在逐渐明朗,未来实现氢能的普及也只是时间问题,但目前未来尚远。
从应用角度而言,我更看好氢能作为储能介质在未来的发展,而就整体而言,氢能概念公司中,美锦能源实力最为雄厚,业态最为完整,本人也最看好其在氢能市场化后成长为隆基股份那样的巨头,但对于短期氢能源的炒作,都是投资者对于政策的预期罢了,氢能大规模盈利的时间尚早。
如果你一定要参与氢能源的炒作,那记得只买龙头哦~
其他相关阅读: